[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61033.3 | 申请日: | 201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3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成卫国;任志勇;王茂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2 | 分类号: | F02F1/42;F01M1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缸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具体涉及气缸盖的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内燃机在运行时,由燃烧室进入曲轴箱的油气混合气会影响内燃机性能和污染大气。根据法规要求,目前内燃机均采用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通过特定的通路将混合气引入内燃机燃烧室燃烧。为了使内燃机结构紧凑,一般是在曲轴箱和气缸盖上布置混合气进口。
当整车在运行时,内燃机的倾角会发生变化,在某种倾角状态下,气缸盖油室内的润滑油会通过混合气进口流回曲轴箱,使混合气通过量减小,影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性能。为了避免该问题,需要在气缸盖的混合气进口周围布置挡板。但是在气缸盖的混合气进口周围布置挡板,使得气缸盖结构复杂,增大了气缸盖的铸造难度。当内燃机在整车上的布置角度发生变化时,还要调整挡板的高度,由此需要调整气缸盖铸造模具,使气缸盖铸造模具通用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通过改进内燃机气缸盖的混合气进口结构,保证内燃机的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运行可靠,提高气缸盖的铸造合格率和通用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在所述气缸盖与曲轴箱的结合部位设置有混合气进口和回油孔,分别与曲轴箱连通,在气缸盖上部与气缸盖罩之间形成有气缸盖油室,连通混合气进口、回油孔与气缸盖罩上的油气分离腔;
其特征在于:在气缸盖的混合气进口中压入有一混合气进管,混合气进管的出口高度高于气缸盖油室内的润滑油的油面高度。具体制造时,混合气进管的安装高度可以根据内燃机在整车上的布置角度和整车运行的路况来确定,保证内燃机在任何倾角下,气缸盖油室内的润滑油都不会从混合气进口流回曲轴箱,保证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运行可靠。
本发明取消了原先布置在气缸盖的混合气进口周围的挡板,使气缸盖结构相对简化,由此简化了气缸盖铸造模具,提高了气缸盖铸造合格率;通过改变混合气进管的安装高度,使气缸盖可以适用各种整车布置,气缸盖的通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缸盖,11-混合气进口,12-混合气进管,13-气缸盖油室,14-回油孔,2-气缸盖罩,21-油气分离腔,22-混合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其显示了一种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包括气缸盖1和气缸盖罩2,在气缸盖1与曲轴箱的结合部位设置有混合气进口11和回油孔14,分别与曲轴箱连通,在气缸盖罩2内通过装配分离板形成有油气分离腔21,在气缸盖罩2上设置有混合气出口22,混合气进口11和回油孔14与气缸盖罩2上的油气分离腔21形成通路,将混合气由混合气出口22引入燃烧室烧掉。在气缸盖1上部与气缸盖罩2之间形成有气缸盖油室13,连通混合气进口11、回油孔14与油气分离腔21。
为混合气进口11与气缸盖一体铸造成型,上端为圆孔,用于压装混合气进管12,混合气进管12的出口高度高于气缸盖油室内的润滑油的油面高度。混合气进管12压入上端圆孔的深度不变,通过改变混合气进管12的长度,可调节混合气进管12出口的高度,可以使内燃机适应不同的整车布置,提高气缸盖的通用性。
从图1中可见,气缸盖1的混合气进口11上端取消了挡板,使混合气进口11周围结构变的相对简单,提高了气缸盖1的可清洗性。取消挡板后,使气缸盖1的铸造模具结构简化,提高气缸盖的铸造合格率。
另外,混合气进管12的高度根据需要可以超出气缸盖1的顶面,保证发动机在任何倾角,气缸盖油室13内的润滑油的油面高度不会超过混合气进管12的口部。另外,混合气进管12的口部离气缸盖罩油气分离腔21距离越近越好,可减少混合气在气缸盖油室13流动的途径,防止润滑油油滴随混合气由混合气出口22进入燃烧室。但考虑到气缸盖罩的振动等因素,又不能无限近,离气缸盖罩油气分离腔21的最短距离为5毫米为宜。
油气的运动过程为:曲轴箱中的油气混合气通过气缸盖的混合气进口11、混合气进管12、进入气缸盖油室13和气缸盖罩的油气分离腔21中,在油气分离腔21中进行油和混合气体的分离,分离后的混合气通过混合气出口22进入燃烧室,油滴通过回油孔14流回曲轴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610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