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裂返排液深度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7746.6 | 申请日: | 201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1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兵;任宏洋;李毅;柴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兵;任宏洋;李毅;柴苗峰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78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高利丹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裂返排液 深度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油气田作业时产生的压裂返排液的深度处理方法,属于油气田开发的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压裂作业是油气井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各油田普遍采用。作业中排出的残余压裂液,具有点多面广、污染物浓度高、污染源分散、排放量大(一般每口井压裂后排液至少产生粘稠废液300m3左右)的特点,如果返排至地面的压裂液不经过处理而外排,会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农作物及地表水系造成污染。压裂返排液含有胍胶、甲醛、石油类及其他各种添加剂,众多添加剂的加入使压裂返排液具有高COD、高稳定性、高粘度等特点,而且由于添加剂种类繁多,使COD处理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些亲水性有机添加剂,难以从废水中除去。
目前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混凝法处理
混凝处理是常见的废水处理方法,通过加入絮凝剂或混凝剂,在适当的处理条件下形成絮体和水相的非均相混合物,利用重力的作用,实现絮体和水相的分离,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其缺点是压裂液的粘度较大,混凝效果随着粘度的增大而降低,为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加入过量的混凝剂,使废水处理的淤泥量急剧增加,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因过量的混凝剂使沉淀速度减慢,大大延长了废水处理周期。
(2)普通氧化法处理
由于次氯酸钠价格便宜、且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因此采用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次氯酸钠在偏酸性条件下氧化效果较好,在考察次氯酸钠氧化效果时,进水为混凝出水,无须加酸碱进行中和调节。次氯酸钠氧化压裂返排液时,虽然对COD有一定的去除率,但氧化后水体颜色加深。单纯的Fenton试剂氧化处理技术,激发出的羟基自由基氧化能力很强,可使有机结构发生碳链裂解,氧化为CO2和H2O,从而使废水的COD值大大降低。但是Fenton试剂对压裂废返排液的氧化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氧化效率约为17%。
(3)其他处理
焚烧法。压裂酸化作业后将一部分残酸焚烧,可控制一些水污染物排放,但这也可能产生大气污染;残酸池储存,作业后将压裂液与残酸中和并储存在残酸池中,此方法存在雨季外溢及挥发的危险。
回注法。将部分作业压裂返排液输至注水站回注地层,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部分水的处理问题,但合适的回注井比较缺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处理效果较差、不能连续处理,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效果好、处理过程连续化的压裂返排液的深度处理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1)将压裂返排液在混凝沉淀池中调节pH为8~12,再加入氧化剂进行预氧化处理,搅拌,使COD初步去除率为20~30%;
(2)在预氧化处理后的压裂返排液中加入混凝剂进行破胶处理,搅拌,沉降0.5~2小时后,对上层清液过滤;
(3)调节过滤后的废液pH为3~5,加入双氧水和硫酸亚铁,废液、H2O2、FeSO4的质量比为1000∶0.3~3∶0.2~1.6,处理2~10小时;
(4)经步骤(3)处理后的废液进入二次混凝池,按每升废液加入10~50mg混凝剂进行二次混凝,沉降0.5~2小时,调节上层清液pH为8~12;
(5)经二次混凝处理后的废液中加入臭氧,按每升废液加入300~1000mg O3,在氧化反应器中进行处理;
(6)氧化反应器内装填有固体非均相催化剂,固体非均相催化剂体积与氧化反应器容积之比为1∶3~1∶6;废液在氧化反应器中的反应时间为0.5~1.5小时;
(7)处理后的废液过滤后直接排放。
在本发明中,所述臭氧氧化步骤(5)主要是利用臭氧的高级氧化功能,臭氧的加入方式除常用的曝气方式加入废水中外,还可以在二次混凝池与氧化反应器之间增加一个混合射流器,混合射流器上连接有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可产生臭氧,当废水从二次混凝池流经混合射流器时,开启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出口端气体中的臭氧浓度控制为70~90mg/L;当废水流经混合射流器时,会产生负压,利用此负压将含臭氧的气体吸入混合射流器中,在混合射流器中进行气体与废水的两相混合,混合射流器吸入的气体流量与通过混合射流器中的废水流量之比为4.2∶1~11∶1;废水在混合射流器中与臭氧混合后进入氧化反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兵;任宏洋;李毅;柴苗峰,未经王兵;任宏洋;李毅;柴苗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77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