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级供液温度自补偿液氦热沉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35122.0 | 申请日: | 201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7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蔡国飙;王文龙;凌桂龙;李晓娟;黄本诚;张国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7/00 | 分类号: | B01L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级 温度 补偿 液氦热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级供液温度自补偿液氦热沉结构,属于环境模拟系统中热沉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地面模拟试验舱是卫星、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或航天器上零部件进行试验的主要场所,为了在地面模拟试验舱内创造航天器在轨工作时太空中的“冷黑”环境,通常需要在地面模拟试验舱中安装热沉。热沉采用低温吸附技术抽除试验舱内的气体和试验过程中试验件放出的气体,使试验舱内达到高真空或极高真空,通过在热沉表面喷涂特制黑漆来保证其对太阳光的吸收率和热沉本身的发射率,模拟太空中“黑”环境。热沉的抽气能力与热沉表面的温度和表面积成线性关系,且只能抽除冷凝温度比热沉自身温度高的气体,通常试验舱内氮气、氢气、氩气等含量较高时,需要液氦作为冷却介质的液氦热沉来抽气。
肋骨式圆筒形结构是卧式试验舱中常见的热沉结构,即在圆筒的上下各分布一根汇总管,像肋条一样分布的半圆形支管两端分别与上下汇总管焊接,冷却介质(液氦)流进下汇总管后沿支管上升,汇流到上汇总管后流出。为了尽可能增大热沉的表面积,支管上焊接有翅片,通过支管中流动的低温冷却介质与支管和翅片的热交换使热沉的管路、翅片达到或略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
就单根支管来说,冷却一段时间后支管的温度与冷却介质的温度基本一致,而翅片的温度均匀程度较差,离支管越远温度越高,而且沿流动方向温度也越来越高。支管间的温度分布也不均匀,由于加工误差和结构设计等问题,支管中阻力系数越小管内冷却介质流量越大,该支管的整体温度也就越低,尤其是液氦作低温介质时,由于液氦流动性极好(其动力黏度约为液氮的百分之一,是水的四百分之一),阻力系数最小的支管中液氦的流量最大,使得该支管整体温度最低,而管板温度越低流阻系数越小,流量进而会进一步增大,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出现汇总管中的液氦全部从该支管流过、其他支管无液氦流动的“短路”现象。
为了解决液氦热沉单支管自身或多支管间温度不均匀甚至“短路”的问题,通常在液氦供应的外流程上做工作,设计复杂的液氦进出口来调节各管路中的流量,大大增加了外流程的成本和控制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级供液温度自补偿液氦热沉结构,通过结构改进使得各支管内冷却介质的流量平均分配,进而使得各管板的温度分布趋于一致,消除各支管内流阻差异对液氦热沉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如图1所示,冷却介质(液氦)从下汇总管流入,经分流后再流入与各分流管连接的支管中,从支管流经上分流管从上汇总管流出。在各支管下部靠近分流管处,用导热性好的铜导热带将支管串联起来,使本身不连接的翅片间能传递热量,从而改变各支管的温度分布。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1)通过在下汇总管和支管间、支管和上汇总管间增加分流管,能够消除加工误差或结构设计导致的各支管流阻系数的差别,使得各支管内冷却介质(液氦)的流量基本一致;(2)将各支管靠近分流管处用铜导热带连接后,各支管间能根据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程度,由温度高的支管向温度低的支管传导热量,从而自动补偿支管间温度分布差异,进而修正支管内冷却介质(液氦)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分级供液液氦热沉结构图
图2温度自补偿液氦热沉结构图
图中:1-下汇总管,2-下分流管,3-支管,4-上分流管,5-上汇总管,6-翅片,7-铜导热带压板,8-固定螺钉,9-铜导热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典型肋骨式圆筒形液氦热沉的结构由下汇总管、支管、上汇总管和支管上焊接的翅片组成,其冷却介质(液氦)的流动方向为下汇总管到支管、再到上汇总管的形式,由于制造误差和结构设计的缺陷,使得各个支路上的流阻不尽相同,再加上液氦极好的流动性能(动力黏性系数小),很容易使得各支路液氦的流量不均匀,液氦流量的差异又会导致各支路管板的温度差异,温度越低液氦的动力黏性系数越小,周而复始会形成液氦在各个支管中流动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短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51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