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频偏检测方法、其装置及其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32004.4 | 申请日: | 201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0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徐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25/0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施浩 |
地址: | 2002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方法 装置 及其 正交 频分复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之后简称为OFDM)系统的频偏检测方法及其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用以检测整数频偏的频偏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OFDM技术具有高传输速率、射频干扰免疫、高频谱效率以及较低的多路径失真等优点,因此目前很多通讯系统都采用OFDM技术。举例来说,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例如:DVB-T、DVB-H、DVB-T2系统)与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CMMB系统)都采用OFDM技术。
虽然,OFDM系统具有上述的优点,但其接收端与发射端常常会因为晶振频率不匹配,而产生载波频偏。载波频偏会引起所有子载波的幅度衰减、相位旋转与子载波间干扰(ICI)等问题。载波频偏按照子载波间隔可以分为整数倍子载波间隔的频偏(又称为整数频偏)与小数倍子载波间隔的频偏(又称为小数频偏)。
请参照图1A与图1B,图1A是整数频偏为0(亦即,无整数频偏)时的OFDM频域符号的波形图,图1B是整数频偏为N时的OFDM频域符号的波形图。图1A与图1B的纵轴刻度表示能量大小,而图1A与图1B的横轴刻度表示子载波序号。由图1A与图1B可以得知,整数频偏为N时的OFDM频域符号相当于整数频偏为0时的OFDM频域符号在频域上循环右移N个子载波的结果。另外,同理可知,整数频偏为-N时的OFDM频域符号相当于整数频偏为0时的OFDM频域符号在频域上循环左移N个子载波的结果。
为了解决载波频偏所产生的问题,可以使用频偏补偿技术对OFDM频域符号或OFDM时域符号进行频偏补偿。但要对OFDM频域符号或OFDM时域符号进行频偏补偿的前提在于,必须知道整数频偏与小数频偏,因此需要一个频偏检测方法来得到整数频偏与小数频偏。举例来说,若要补偿整数频偏,则可以根据整数频偏的值循环移动OFDM频域符号,或者,可以根据整数频偏的值对OFDM时域符号乘上一个相位旋转值。
DVB-T系统具有连续导频的特性,其导频在不同OFDM频域符号内的位置(子载波序号)相同,但其位置(子载波序号)为不规则的分布,且不同OFDM频域符号内同一个子载波位置(子载波序号)上所传递的导频的值相同。
请参照图2,图2是DVB-T系统的传统频偏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S20,设定可能整数频偏i的值介于[-Nmax,Nmax]的范围,其中Nmax为一个大于0但小于等于N的整数值,N为OFDM频域符号的子载波总数目。
在步骤S22,从i等于-Nmax至Nmax,提取连续两个OFDM频域符号内相应位置上的连续导频,以求取两个连续OFDM频域符号的导频Y(k+i,l)与Y(k+i,l+1)的互相关和Ci=∑k∈Kcp Y*(k+i,l)·Y(k+i,l+1),其中Y*(k+i,l)表示OFDM频域符号Y(k+i,l)的共轭(conjugate),序号l表示OFDM频域符号的序号,k表示连续导频的子载波序号,k属于集合Kcp,集合Kcp为所有连续导频的子载波序号的集合。亦即,计算所有i属于[-Nmax,Nmax]的Ci。
在步骤S24,比较所有连续导频互相关和C-Nmax~CNmax,以从所有连续导频互相关和C-Nmax~CNmax中找出最大者,将此最大者所对应的可能整数频偏i的值设为正确的整数频偏,亦即,找出正确的整数频偏。
若假设导频总数目为M,则图2的频偏检测方法的总运算量为2×M×Nmax个复数乘法的运算量加上2×M×Nmax个加法的运算量。
图2的频偏检测方法仅适用于具有连续导频特性、连续导频的位置为已知与两个符号有连续导频等条件下的OFDM系统。图2的频偏检测方法并无法适用于CMMB与DVB-T2系统,其原因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扬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320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