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蔬菜大棚祛氨产品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7981.5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4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康;施雪珍;潘玉梅;王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庆康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8;A01G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蔬菜 大棚 产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祛氨产品,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蔬菜大棚祛除空气中氨的产品。
背景技术
氮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然而空气中一定浓度的氨,对植物是有害的,特别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种植的大棚蔬菜,在冬季阴、雨、雪天不能透气条件下,氨气不易散发而聚集,造成浓度升高。资料显示的测定表明,当大棚内空气中的氨浓度达5毫克/升时,蔬菜就开始受到危害,主要表现为氨进入作物体内所发生的还原作用会使叶片很快出现退色症状,形成氨中毒。
产生氨中毒的原因一是在大棚的地面不科学的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等氮素化肥直接产生氨;二是施入尚未腐熟的有机肥,在转化过程中释放氨;三是过量投入化肥或有机肥易产生氨。
目前,防止大棚蔬菜氨中毒的措施是通风、灌水或在叶片背面喷撒醋酸等,然而上述措施除操作繁琐外,也受具体环境的限制而不能在任何条件下使用,例如在冬季气温低时不易采用通风的方式以避免冻坏蔬菜,而在土壤含水高时也不易用灌水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蔬菜大棚祛氨产品,放置于蔬菜大棚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氨气,用于防止蔬菜氨中毒。
一种蔬菜大棚祛氨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有硼酸溶液的多孔材料。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容器,所述容器内装有硼酸溶液,所述多孔材料下部浸在所述容器的溶液内,多孔材料中上部裸露于容器外部。
所述的硼酸溶液可以为质量浓度为2-4%的硼酸溶液。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祛氨产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过程:
(1)硼酸溶液配置:采用速溶硼酸配置成质量浓度为2%-4%的硼酸溶液;
(2)吸附材料选择:选取多孔材料;
(3)祛氨产品的制作:用容器装入硼酸溶液,将多孔材料放入容器内的硼酸溶液中,放置于蔬菜大棚内。
本发明的这种蔬菜大棚祛氨产品,利用多孔材料吸附硼酸溶液,使空气中的硼酸吸附空气中的氨气并发生反应生成硼酸氨,以降低空气中氨浓度,避免大棚蔬菜氨中毒。而多孔材料的利用能够便于放置且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祛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蔬菜大棚祛氨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蔬菜大棚祛氨产品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蔬菜大棚祛氨产品其他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种蔬菜大棚祛氨产品的实施方式示意图,主要是由多孔材料制成的板块1,板块1的孔隙内吸附有稀硼酸溶液,可采用2-4%(wt%)的硼酸溶液。空气中的氨气与稀硼酸溶液接触,氨扩散并溶解在溶液中与硼酸反应生成硼酸氨,使空气中的氨气被消耗从而浓度降低,达到祛氨保护蔬菜的目的。
通常在重力作用下多孔材料内的稀硼酸溶液会由下部滴落或渗出,造成溶液的损耗而降低产品使用时间。因此如图1所示,还包括一个容器2,所述稀硼酸装于容器2内,多孔材料1下部浸在容器2的溶液内,利用毛细现象就使容器2内的溶液吸附到裸露于容器外部的多孔材料的孔隙内,而未被吸附的稀硼酸则贮存在容器中,以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
多孔材料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如图1所示制成矩形板状,有利于祛氨产品码放和堆砌成立面墙状,有效利用高度空间而使占地面积减少,特别是可以放置在蔬菜大棚的周边或垄间。也可以制成柱状,球状或者不规则形状,甚至可形成各种造型,例如假山造型、动物造型或植物造型。
多孔材料可以为有机发泡材料或无机发泡材料,或天然或人工多孔材料,或其他任何具有毛细孔且不与硼酸反应的材料,且材料与水能够形成浸润以产生毛细爬升吸附。
祛氨产品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1)硼酸溶液配置:采用速溶硼酸配置成质量浓度为2%-4%的硼酸溶液(简称物质A);
(2)吸附材料选择:选取吸水能力强且相对耐用的多孔材料(简称物质B);
(3)祛氨产品的制作:用容器装入硼酸溶液,将多孔材料放入容器内的硼酸溶液中,使其吸附硼酸溶液后成祛氨产品(简称物质C)。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庆康,未经李庆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79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