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嵌入式水净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3686.2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5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生;李子辰;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2 | 分类号: | C02F1/4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安宝贵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嵌入式 水净化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嵌入式水净化装置及使用方法,尤其涉及热水器前置的无动力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家用、餐饮、美容美发和休闲健身等场所的热水器,使用半年左右之后,在内加热管上、管道内、水龙头内都会积聚水垢、滋生细菌,尤其是采用二次加压供水的高层住宅和使用地下水的建筑内安装的热水器更为严重。自来水中含有Ca(HCO3)2,Mg(HCO3)2暂时硬度时,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产生的不溶性沉淀物是水垢的主要成分,如反应1、2所示。
Ca(HCO3)2→CaCO3↓+CO2↑+H2O (1)
Mg(HCO3)2→Mg(OH)2↓+2CO2↑ (2)
加热管结垢会使热效率降低30%以上,既浪费能源又增加使用费用。而用户则会感觉到加热时间变长,管道或喷头小孔结垢堵塞,会使水流变得细小或出现堵塞。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正常使用,导致使用寿命下降,严重的还会损坏热水器。因此,热水器使用一段时间需要清洗除垢,以保安全。但热水器的清洗十分麻烦,费时费力费钱不算,还要排放高浓度清洗剂来污染环境。2009年热水器列为家电下乡产品,其保有量已呈现迅速增长之势,部分水源指标业已超出预期,严重影响其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在工业发达国家,家用软水机已相当普及。我国对家用饮水机的消费需求正呈上升趋势。一般软水机为单纯Na型树脂软化,水中的硬度离子,包括永久硬度几乎都转化成了Na+,并须按照用水流量进行再生清洗。如1.5吨流量型软水机,用水达到1.5吨后,树脂对水中钙镁离子的置换就达到饱和。这时软水机就需要吸进饱和食盐溶液对树脂进行体内再生及清洗。对于家用的小型软水机器,离子交换树脂再清洗所需耐腐蚀的自动输液系统成本远高于其软水模块,不仅自身利用率极低,并限制软水模块的容积利用率(为保证再生效果,填充率须小于70%)和再生效率(颗粒污染物去除受树脂展开度限制),也因永久硬度去除导致周期产水量降低。再生清洗过程的消耗(盐、水、电)是使用者支付运行费用的主体,加之排放含盐废水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导致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大打折扣,成为普及推广的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嵌入式水净化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旨在控制热水器结垢、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及洗涤剂排放,并改善水质的去污能力和护肤保健效果,延长洗浴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嵌入式水净化装置,包括桶体,其特征在于:桶体上端装有分配器,并与吸水管螺纹连接,吸水管的下端连接一帽,所述桶体中满填充均匀混合的离子交换树脂,其中含有弱酸性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所述两种树脂的比例大于5。
所述的混合离子交换树脂为铝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与三碘树脂的均匀混合物。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嵌入式水净化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采用不锈钢波纹软管将所述分配器分别与供水线体和用水设施连接,当所述嵌入式水净化装置用作热水器前置无动力水净化装置时,应使净化水中含有适量的二氧化碳及溶解已有水垢的物质;
(2)上述嵌入式水净化装置,须按规定周期进行集中复苏处理,用含有氧化铝和碘化钾电解液进行电化学处理,通过复苏失效的离子交换树脂来保证所述树脂的再生程度和水净化装置的周期净水量及重现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1、嵌入式净化水模块无需自动输液系统,降低了制备成本。满填充的净化水模块具有密封结构,使运输和更新过程清洁快速,容积利用率更高。
2、专门的集中复苏,变提供产品为提供服务,免去了用户树脂再生清洗所用的系统投资、场地和时间投入。
3、铝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与三碘树脂的均匀混合物净化水,其防垢、抑菌、溶垢功效更佳,并使复苏溶液循环使用。
4、延长热水器及相关设备寿命30-50%,节电30%,并有助于可减少洗涤剂及清洗剂使用和排放,降低污水处理负荷与碳排放。
附图说明,本发明有附图3幅,其中:
图1是本发明净化水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集中复苏分散使用模式框图;
图3是水净化工艺流程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36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