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21749.0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1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苍晴;高景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7/06 | 分类号: | H02P7/06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孔金满 |
地址: | 114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闭环 直流 调速 系统 最优 控制器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首先确定双闭环系统中除控制器外各环节的时间常数:
(1)整流装置滞后时间常数Ts,对于三相桥式整流装置,所述的整流装置滞后时间常数的平均滞后时间Ts=0.0017s,
(2)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oi,对于交流侧为工频的三相桥式电路,所述的电流滤波时间常数Toi,每个波头的时间是3.33ms[1s/(50*6)=3.33ms)],为了基本滤平波头,应有(1-2)倍的Toi=3.33ms,因此取Toi=2ms=0.002s,
(3)速度滤波时间常数Ton,根据所用测速发电机纹波情况,所述的速度滤波时间常数Ton=0.01s,
2)选择电流控制器结构:从稳态要求上看,希望电流无静差,从动态性能看,不允许电枢电流在突加控制作用时有太大的超调,以保证电流在起动过程中不超过允许值,因此,电流环应以跟随性能为主,即选用典型I型系统,又由于电流环的控制对象是双惯性型的,要校正成典型I型系统,采用PI型电流控制器,
3)选择速度控制器结构:为实现速度无静差,在负载扰动点前面必须有一个积分环节,它包含在速度控制器中,现在扰动点后已经有了一个积分环节,即速度环开环传递函数共有两个积分环节,所以设计成典型II型系统,同时也能满足动态抗扰性能好的要求,由此速度控制器也采用PI控制器,
4)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将前面的分析结果和已知条件填入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就可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在该模型中定义了4个待定参数,Kp1,Ki1,Kp2,Ki2,并定义了误差的ITAE指标,输出到第一输出端子上,
5)启动OCD即Optimal Controller Designer最优控制器设计程序,直接得出ITAE指标最优化下的两控制器设计参数,
6)观察系统输出,得出结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启动最优控制器设计程序直接得出ITAE指标最优化下的控制器设计参数为Kp1=50.7748,Ki1=1.7050,Kp2=8.9919,Ki2=10.776,即速度环控制器Gc1(s)=50.7748+1.7050/s,电流控制器Gc2(s)=8.9919+10.776/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仿真模型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第一输出端输出最优指标值,该部分由偏差信号e(t)取绝对值后与时间信号time相乘,再经过积分环节1/s后得到JITAE指标:JITAE=∫∞0t |e(t)|dt,用于实现系统的最优控制,这里采用ITAE作为最优控制的准则,是因为时间time比较大时,为保证1端输出的指标值小,可使稳态误差迅速变小,从而让系统快速进入稳态区域。
第二部分为一典型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通过第二输出端输出系统的速度响应值,由依次连接的给定的阶跃信号Step环节、速度外环的滤波环节Filter1、速度外环PI控制器Outer PI Controller、带有滤波的速度外环反馈环节Speed with filter、电流内环滤波环节Filter、电流内环PI控制器Inner PI Controller、三相桥式整流电路Thyrister、他励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电压——电枢电流变换环节UdO——Id即带有滤波的电流内环反馈环节Current with filter、电动机的电枢电流——电动势变换环节Id——E即带有滤波的速度外环反馈环节Speedwith filter、电动机的电动势-速度变换环节1/Ce,电动机的三个环节共同组成电动机整体数学模型,实现电枢电压——速度的变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未经鞍钢集团矿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174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