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21278.3 | 申请日: | 201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9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喜来;王刚;隋宝宽;刘文杰;袁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3 | 分类号: | B01J23/883;B01J35/10;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李微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处理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典型的加氢处理催化剂,通常以氧化铝或含硅氧化铝为载体,以第Ⅷ族和第ⅥB族金属元素为活性金属组分,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浸渍法、混捏法。
研究表明,渣油加氢脱金属、加氢脱硫催化剂除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且孔分布集中外,还应使活性金属组分尽可能分布在催化剂颗粒内表面,目的是使原料中的杂质沉积在催化剂颗粒内,避免由于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而使杂质沉积在催化剂颗粒表面上堵塞催化剂孔道。
为了提高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孔径,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提高焙烧温度和采用扩孔剂。采用高温焙烧时,一般焙烧温度要达到800℃以上,这样虽然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孔径,但比表面积势必要减少。而且采用混捏法制备加氢处理催化剂时,焙烧温度不能过高,否则活性金属与载体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催化剂活性降低,若不采用高温焙烧,则难以获得渣油加氢所需的大孔。当采用扩孔剂时,会使催化剂孔分布弥散,尤其是同时采用高温焙烧,孔分布将更加弥散,如CN1160602A。
CN1247772A公开了一种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即将铝化合物溶液与沉淀剂溶液反应后,在碳酸根和/或碳酸氢根离子、铵离子存在下老化,经过滤、洗涤,再经常规方法干燥和焙烧而制得,该方法老化时加入了扩孔剂,所得的氧化铝载体孔分布比较弥散,集中在8-20nm,10nm以下的孔所占孔容为总孔容的20%以上,甚至达到80%。CN1416955A是将CN1247772A制备的拟薄水铝石与酸、水和助挤剂混捏成型后,采用快速干燥的方法干燥,然后在含水蒸汽的气氛下焙烧,得到氧化铝载体。该方法在成型后,处理过程较为复杂,增加了催化剂成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孔径和孔分布,但其孔径仍然较小,孔分布集中的孔径仍然较小,而且比表面积明显减小。此外,该专利是采用浸渍法负载活性金属组分制备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催化剂金属组分在催化剂颗粒内部分布不均匀,即使加入竞争吸附剂,效果也不理想,还增加了催化剂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不需扩孔剂,就可制得孔分布集中、孔径较大、比表面积较高且活性金属分布均匀的加氢处理催化剂。
本发明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1)向中和釜中加入净水,加热至35~60℃;
(2)向步骤(1)的水中加入碱性铝酸盐溶液,调pH值至9.5~11.0;
(3)待体系稳定后加入酸性铝盐水溶液,调pH值至2~4;
(4)待体系稳定后加入碱性铝酸盐溶液,调pH值至9.5~11.0;
(5)重复步骤(3)和(4)1~6次;
(6)待步骤(5)得到的体系稳定后,加入含Mo和Ni的氨溶液;
(7)将步骤(6)得到的浆液提高温度40~120℃,优选为80~120℃,稳定0.5~6.0h;
(8)将步骤(7)所得的物料过滤、洗涤、干燥、成型和焙烧得到加氢处理催化剂。
其中步骤(7)控制体系的温度100~160℃,优选为120~160℃。
本发明方法中,根据需要,可以在酸性铝盐水溶液中加入硅酸盐、硼酸盐和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加入量以SiO2、P2O5和/或B2O3的含量占加氢处理催化剂重量的0.1%~5.0%为准。所述硅酸盐最好为硅酸钠,硼酸盐最好为硼酸钠,磷酸盐最好为磷酸铵。
所述的酸性铝盐为AlCl3、Al2(SO4)3和Al(NO3)3中的一种或多种,最好为Al2(SO4)3溶液;所述的碱性铝酸盐为NaAlO2和/或KAlO2。
步骤(1)所述的净水的加热温度范围是35~60℃,较好为40~55℃。
步骤(2)和步骤(4)所述pH值范围是9.5~11.0,较好为9.5~10.5。
步骤(3)所述pH值范围是2.0~4.0,较好为3.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212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