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准确获取梁结构的截面形式及相应截面尺寸数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15285.2 | 申请日: | 201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4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勇;王琳琳;党云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准确 获取 结构 截面 形式 相应 尺寸 数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力学领域,涉及一种准确获取梁结构的截面形式及相应截面尺寸数据的方法。
背景技术
颤振模型的梁架设计过程中,梁架截面采用何种形式,其截面尺寸数据如何确定,总给设计员带来很大困扰,而粱架的刚度特性直接关系到颤振模型模拟的准确性,严重影响飞机的安全性。如何能快速、准确地给定模型梁架结构的截面形式,及截面尺寸数据,对颤振专业设计人员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给出一种能合理地确定梁结构的截面形式,并能准确给出与该截面形式对应的截面尺寸数据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1)以结构梁的重量指标和目标结构梁的刚度数据为约束条件,确定目标结构梁的截面形式,目标结构梁的重量不应超过结构重量的30%;
(2)依据目标结构梁的刚度和截面形式,确定目标结构梁的特征截面尺寸范围;
(3)依据目标结构梁的截面形式,确定目标结构梁截面的参数比;在满足参数比条件的前提下,在目标结构梁的截面尺寸范围内,以第二步确定的特征截面尺寸范围的5%为步长,对所有可行的截面尺寸进行撒点试算,获取与各点对应的截面刚度数据;
(4)将试算结果与目标结构梁的刚度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差额百分比数据,选取差额百分比数据中数值最小的点,作为第二轮试算的基准点;
(5)以此基准点为中心,以第二步确定的特征截面尺寸范围的5%为幅度,确定第二轮试算的特征尺寸变化范围;
(6)在第二轮试算的特征尺寸变化范围内,以第二步确定的特征截面尺寸范围的1%为步长,进行第二轮撒点试算,获取与各点对应的截面刚度数据;
(7)将第二轮试算结果与目标结构梁的刚度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差额百分比数据,选取差额百分比数据中数值最小的点,与该点对应截面尺寸数据即为目标结构梁的截面尺寸数据。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加工工艺难易程度、结构的重量指标等多重指标为约束条件,以快速、可靠的计算程序为依托,能高效,准确地给出模型结构的截面形式及截面尺寸数据;为颤振模型快速准确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这为飞机防颤振设计提供可靠辅助手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确定目标结构梁矩形截面形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确定目标结构梁“十”字形截面形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确定目标结构梁“回”字形截面形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确定目标结构梁圆环形截面形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以结构梁的重量指标和目标结构梁的刚度数据(首先只考虑横向弯曲刚度数据I1,纵向弯曲刚度数据I2,得到矩形的截面尺寸数据,然后考虑扭转刚度数据J判断选取哪种截面合适)为约束条件,确定目标结构梁的截面形式(矩形截面,“十”字截面,“回”字截面,圆环形截面等);满足达到同样刚度指标的前提下,重量最轻,同时也要考虑加工工艺的难易程度,加工成本的要求;
(2)依据目标结构梁的刚度和截面形式,确定目标结构梁的特征截面尺寸范围;(矩形截面,确定长、宽的取值范围;“十”字截面,确定主矩形的长和宽的取值范围,耳片的长和宽的取值范围为耳片所在主矩形边的边长的50%;“回”字截面,确定外边界的长和宽的取值范围,“回”字壁厚的取值范围为对应外边界取值范围的50%;圆环截面;确定外径的取值范围,内径的取值范围与外径相同;)
(3)依据目标结构梁的截面形式,确定目标结构梁截面的参数比(矩形截面,其长宽比不大于10,且不小于1;“十”字截面,其主矩形的长宽比不大于10,且不小于1;“回”字截面,其外边界的长宽比不大于3,且不小于1);在满足参数比条件的前提下,在目标结构梁的截面尺寸范围内,以第二步确定的特征截面尺寸范围的5%为步长,对所有可行的截面尺寸进行撒点试算(矩形截面,带入计算公式1~3,“十”字形截面,带入计算公式4~6,“回”字形截面,带入计算公式7~9,圆环形截面,带入计算公式10~12,获取与各点对应的截面刚度数据;
矩形截面(具体尺寸说明如图1所示,公式来源详见吴家龙著《弹性力学》P263~26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152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双重认证的word文档电子印章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