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麦窄行稀株距式种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09128.0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9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恩祥;陈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恩祥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1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窄行稀 株距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尤其是小麦种植技术。
技术背景
自东汉以来,我国种植小麦便开始使用人工手扶播种楼;每台楼有两个开沟器,行距30cm左右。解放后,出现了拖拉机牵引的播种机,每台播种机有5个以上开沟器,行距平均25cm左右。现在,国内外小麦播种机的机体构造和排种原理均大体相同,都由机架、地轮、种子箱、排种器、输种管、开沟器、传动装置等组成。所述的排种器有辊式排种器和圆盘式排种器。排种器的转辊或转盘上设有若干排种孔,底盘上设有与开沟器个数相等的落种孔,每个落种孔通过输种管与一个开沟器相对应。所述的传动装置是由地轮带动排种器运转的装置,经传到配合播种机每前进3cm左右就有一个排种孔对准落种孔,使一粒麦种落入输种管,即窄行稀植播种机的播种株距为3cm。
由于上述的开沟器安装在机架的一根横梁上,开沟器安装间距决定了排种行距。因现有开沟器底角宽度在8cm以上,入土深度6cm以上,为了消除两开沟器翻土的相互影响,所以开沟器间距普遍为25cm左右,即行距普遍为25cm左右的传统模式。所以说,播种楼和播种机的使用,使人们对小麦播种规格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以来,小麦生产的条件不断改善,品种不断更换,产量不断提高,播种规格却是长久“一贯制”,普遍实行25cm左右的大小行式或等行距式。大小行式主要为下一茬农作物套种而用,大行宽30cm左右,小行宽20cm以上;等行距式主要是小麦单作所采用,行距为25cm左右。这种播种规格,在小麦低中产阶段确实促进了生产发展。如觧放后,我国小麦亩产不足50公斤,这时的水肥土条件很差,小麦长势弱群体小,每亩不足10万穗子,行距25cm左右时株距为3-6cm,不存在个体与群体的发展矛盾。传统模式的宽行距主要用于中耕除草等栽培管理的需要。但是在土肥水条件已相当优越的条件下,,小麦亩产提高到千斤左右时,提高产量的主攻目标是优化小麦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关系。这时期小麦要高产,每亩要有30-60万穗子,行距在25cm左右时,其株距仅有1-3cm(按单株成穗2-3个计算),小麦个体拥挤不堪。但在小麦播种规格中,长期以来无人提及“株距”这一概念,而是用播种量来表现种植密度,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区,人们优化小麦个体与群体关系时,只关注调整播种量而忽略了调整株行距。在小麦高产阶段,2cm左右的株距已严重影响了个体发育,25cm左右的行距也严重浪费了土地及光照等生产资源。所以,高产小麦要再创超高产,在保证现有亩穗数的前提下,必须改革播种规格,重新调整株距和行距。所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灭草剂等先进技术的使用,中耕除草等已不适用,突破传统种植方式改宽行为窄行是一种新的种植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小麦播种规格中株行距不协调的缺陷,提出一种窄行距稀株距的稀播种植方法,通过缩小行距、加大株距,有效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更好改善个体发育和群体发展的协调关系,达到小麦高产再增产的目的。
本发明的小麦窄行稀株式种植方法是,首先在麦田里按照畦面宽度筑埂作畦,再用小麦窄行稀播机在畦内播种,其特征在于,每畦播种行距平均8cm,株距4-6cm。
当采用等行距播种时,每畦播种实际行距8cm,株距4-6cm。
当采用大小行距播种时,每畦播种以3-5小行为一组,两组之间设一大行,小行间距6-7cm,大行间距14-10cm,平均行距8cm,株距4-6cm。
例如以四小行为一组时,小行间距6cm,两组之间的大行间距应为14cm,每组总宽度为3×6+14=32cm,平均行距32÷4=8cm。或,小行间距7cm,两组之间的大行间距应为11cm,每组总宽度为3×7+11=32cm,平均行距32÷4=8cm。
例如以五小行为一组时,小行间距6.5cm,两组之间的大行间距应为14cm,每组总宽度为4×6.5+14=40cm,平均行距40÷5=8cm。或,小行间距7cm,两组之间的大行间距应为12cm,每组总宽度为4×7+12=40cm,平均行距32÷4=8cm。
例如以三小行为一组时,小行间距6cm,两组之间的大行间距应为12cm,每组总宽度为2×6+12=24cm,平均行距24÷3=8cm。或,小行间距7cm,两组之间的大行间距应为10cm,每组总宽度为2×7+10=24cm,平均行距32÷4=8cm。
上述大小行距播种方案,便于栽培管理,大行便于下一茬套种(如玉米等),小行利于调节布局;且大小行式能够形成不同的管道效应,更利于小麦群体内的气体交换流通。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恩祥,未经张恩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91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育芽机育芽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将风力发电系统作为动力装置的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