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指软珊瑚中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开环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010207938.2 | 申请日: | 201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63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0 |
发明(设计)人: | 易杨华;孟丽媛;张文;李玲;孙鹏;刘宝姝;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5/203 | 分类号: | C07H15/203;C07H1/08;A61K31/704;A61P31/04;A61P31/10;A01N43/16;A01P1/00;A01P3/00;A01P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丁振英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指软 珊瑚 一种 具有 抗菌 活性 开环 皂苷 化合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是从海洋动物短指软珊瑚中分离到的一种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开环甾体皂苷类化合物Sinularoside A和Sinularoside B。
背景技术
我国南海海域辽阔,地处亚热带,软珊瑚资源尤其丰富,是世界上软珊瑚集中分布的海域之一。短指软珊瑚在南海海域内广泛分布,数量众多。短指软珊瑚(Sinularia.sp)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虫纲(Anthoaoa)八放珊瑚亚纲(Octocorallia)软珊瑚目(Alcyonacea)软珊瑚科(Alcyoniidae)动物。短指软珊瑚化学成分研究始于1975年,多年来对该属软珊瑚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到目前为止,已研究了该属中42个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尤其是西松烯二萜)、甾醇类、含氮化台物和一些长链脂肪酸、酯、醇类等。已从该种珊瑚中分离得到开环甾体类化合物,但未见有关从该种珊瑚甚至整个珊瑚动物中提取分离得到开环甾体苷成分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短指软珊瑚中提取分离到的两个开环甾体苷类化合物,化学式分别为C36H58O8和C34H56O7,分别命名为Sinularoside A和Sinularoside B,它们的化学结构通式如下:
其R基团为
其中,
Sinularoside A的
Sinularoside B的
Sinularoside A为无色油状固体,由高分辨质谱(HR-ESI-MS+)中准分子离子峰提供的精确分子量m/z 641.4026[M+Na]+,(Calcd.forC36H58O8Na,6418.4026),给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C36H58O8,分子量618;红外光谱:3418(OH),2956;2927(CH3,CH2),1738(C=O),1716(C=O),1671(C=C);1H和13C核磁共振数据见表1。
Sinularoside B为无色油状固体,由高分辨质谱(HR-ESI-MS+)中准分子离子峰提供的精确分子量m/z599.3929[M+Na]+,(Calcd.forC34H56O7Na,6418.4026),给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C34H56O7,分子量576.3929;红外光谱:3359(OH),3192(C=C),2923;2852(CH3,CH2),1633(C=O),1658(C=C);1H和13C核磁共振数据见表1。
表1.Sinularoside A和Sinularoside B的1H和13C核磁共振数据(600MHz/125MHz)
J值:偶合常数
本发明Sinularoside A和Sinularoside B的制备方法如下:
1.制备总浸膏:
取新鲜的短指软珊瑚洗净剪碎,用重量比为5~10倍的丙酮超声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减压回收丙酮至干,用等体积水分散,乙醚分次萃取,合并萃取液,减压回收乙醚浓缩至干,得总浸膏;
2.分离纯化
将总浸膏用正相硅胶色谱(200~300目)分离,用石油醚/丙酮系统梯度洗脱,根据薄层板检测监测,分别收集、合并得部分1和部分2。部分1经过Sephandex LH-20凝胶柱色谱,流动相体积比为1∶1的三氯甲烷/甲醇洗脱,根据薄层板检测监测,分别收集、合并得部分a和b。将a部分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甲醇∶水的体积比为90∶10的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根据示差检测器监测,收集含Sinularoside A流份,减压回收甲醇并浓缩至干,得Sinularoside A。将部分2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甲醇∶水的体积比为90∶10的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根据示差检测器监测,减压回收甲醇并浓缩至干,得Sinularoside 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079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