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菊米采摘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94114.6 | 申请日: | 201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9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王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遂昌县华昊特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46/04 | 分类号: | A01D46/04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 代理人: | 周涌贺 |
地址: | 323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茶业领域的使用工具,尤其是一种菊米采摘器。
背景技术
菊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份,以及菊米内脂、野菊花素、黄酮甙等抗病要素,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防病能力,长期饮用既能养生保健,又能祛病延年,可抗衰老,是理想的天然保健冲饮品,更是馈赠亲友,招待贵宾之佳品。目前,菊米的采摘主要还是工人手工采摘。在大规模菊米采摘基地,由于菊米颗粒小,数量多,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又没有辅助工具采摘起来效率也非常低,使大部分菊米错过了最佳采摘时间。另外,耗费的劳动力多,也导致了菊米的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目前还没有可用做辅助菊米采摘的工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可辅助菊米采摘的菊米采摘器,才可提高菊米采摘的工作效率,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依据头梳梳虱子的原理。这种菊米采摘器,包括一敞口容器,所述容器的前侧壁上开有缺口,所述缺口处并排设有一组耙杆,耙杆之间的间隙与菊米的大小相匹配。耙杆之间的间隙大于菊米枝条而小于菊米颗料,这样,采摘菊米的时候,将长菊米的枝条头部放入容器敞口处,并把枝条卡进耙杆间隙里,拉动容器,菊米就可以摘落下来,并且掉落在容器内。
进一步,所述间隙在2mm~5mm之间。在这个范围内能使不同大小的菊米枝条通过,而卡住不同大小的菊米,根据需要选择类型摘采,使用方便。所述容器的后侧壁外侧设有把手。这样可以方便、省力的单手把握容器。所述缺口处设有支座,所述各耙杆内端固定在该支座上。所述容器的后侧壁高于前侧壁,所述耙杆高于前侧壁低于后侧壁。这样使枝条容易伸进间隙里并且能保证菊米都落入容器中,使采摘菊米的整个动作过程得以更加完善。所述把手、支座、容器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以增强整个采摘器的强度。
本发明有益的效果是:本发明的结构紧凑合理,使用时只要将长菊米的枝条头部伸进耙杆间隙里,拉动手把,由于菊米被耙杆挡住,自动摘落下来,掉入容器内,使用省力而且简单方便,使用效果好。使用本发明可以提高采摘效率50多倍,有效减少了劳动力的浪费,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正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侧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俯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容器1、缺口2、耙杆3、间隙4、支座5、把手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的这种菊米采摘器,包括一敞口容器1,所述容器1的前侧壁1-1上开有缺口2,所述缺口2处并排设有一组耙杆3,耙杆3之间的间隙4与菊米的大小相匹配。该耙杆为梳子结构或钉耙结构,这样,采摘菊米的时候,将长菊米的枝条头部放入容器1敞口处,并枝条卡进耙杆间隙4里,拉动容器1,菊米就可以摘落下来,并且掉落在容器1内。所述间隙4在2mm~5mm之间。在这个范围内能使间隙卡住不同大小的菊米,根据需要选择类型摘采,使用方便。所述容器1的后侧壁1-2外侧设有把手6。所述缺口2处设有支座5,所述各耙杆3内端固定在该支座5上。所述容器1的后侧壁1-1高于前侧壁1-1,所述耙杆3高于前侧壁1-1低于后侧壁1-2。所述把手6、支座5、容器1为一体成型结构。
使用时,一手握住手把,一手抓住一把长有菊米枝条,将枝条头部伸向容器1的敞口处,并将枝条卡进耙杆3,然后拉动把手6,就可以将菊米采摘下来,并且采摘下来的菊米全部落入容器1内。
本发明中的容器可盛100~500克左右的菊米,使用起来非常省力,而且相对纯用手采摘要提高50多倍的效率。
虽然本发明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遂昌县华昊特产有限公司,未经遂昌县华昊特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941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