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继电器制造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9586.2 | 申请日: | 2010-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3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袁坚;高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180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继电器 制造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继电器制造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继电器是一个用微弱小信号控制大的功率信号的器件,在汽车车身电子控制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雨刮控制器、闪光灯控制器、燃油泵控制器等。为了简化装配环节,将所有控制继电器集成在一个控制模块盒内以实现对车身电子全面控制是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这样对汽车继电器的制造质量和检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制造检测方法较为复杂难以管理,无法适应新的质检要求。
如图1所示是现有的制造检测方法流程。按照生产工位区分有产品校正、中间检验、最终测试和最终检验环节,工位比例是10∶5∶2∶1。具体的过程是,首先由各个工位操作人员调整好各自使用仪表的参数,然后完成各自的工作,生产流水线按照产品校正、中间检验、最终测试和最终检验次序往下流直至包装入库。这种方式,管理人员难以掌控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质量,参与管理的人员较多(各个工位测试仪表参数需操作人员自己调整好)、没有产品的生产过程挡案、没有产品测试最终结果数据保存,难以适应现代化汽车工业对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继电器制造检测方法,以适应继电器集成化后的检测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继电器制造检测方法,管理主机通过总线方式连接多个检测从机,所述检测从机由通信接口和用于所述汽车继电器制造检测的仪表组成,所述管理主机向各检测从机批量发送用于设定或者改变测试参数的控制指令同时接收各检测从机上传的检测数据。
进一步的,所述管理主机是通过分离器连接各检测从机,所述的总线方式是485总线。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参数包括线圈电阻、吸动释放电压、同步电压、接触电阻、延时时间和/或接触形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管理,杜绝了许多人为因素,对产品最终测试结果的数据保存为现代生产质量控制和现代生产过程管理提供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汽车继电器生产流水线制造检测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用于汽车继电器生产流水线集中管理测试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所示,其中1号表~64号表为都具有继电器综合参数测试功能的单表,64T01分离器为实现一台管理主机计算机控制64台单表。工作过程如下:管理人员根据生产订单确定生产工位数及工位比例数,各个工位的工位性质如产品校正、中间检验、最终测试和最终检验,以及相应的测试仪表的参数由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下载给相应的单表,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生产过程及生产质量,他可以指定某台测试仪将测试结果上传给计算机并加以保存,以便进行质量统计、生成报表、售后质量追索等。
管理主机通过串口发送指令完成对16台从机(即单表)的控制,利用RS232与MAX485的转换实现一主多从的工作方式。
MAX485协议支持点对多点的通信结构。工作时,主机通过串口发送含有从机地址识别符的命令,从机通过接收地址识别命令判断是否被选中,选中的从机从空闲状态进入到工作状态,通过接收主机发来的控制命令进行相应操作。而未被选中的从机仍然保持空闲状态,对控制命令不予处理。当从机需要对主机发送数据时,同样发送含有本地从机地址识别符的数据,主机通过判断地址识别发送数据的从机号,而其余从机因地址不匹配对数据不予处理,从而保证了主机与各从机之间通信的正常进行。
例如,当主机需要对1号从机发送控制命令时,向485总线发送包含1号地址的指令数据,1号从机通过接收指令并判断地址确定为选中从机,对指令进行解析处理。操作完成后,如需要向主机返回测试数据,则1号发送包含本地从机(1号)的地址识别符的数据信息。而主机在发送完控制指令后转为接收状态,此时只有主机接收被选中的1号从机发回的数据信息,地址不匹配的其余从机对接收到的信息不予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95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