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催化剂、其制造方法、电极材料、燃料电池及碳纤维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82827.0 | 申请日: | 2005-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太田健一郎;石原显光;饭生悟史;须藤彰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23/42 | 分类号: | B01J23/42;B01J35/06;B01J37/08;H01M4/92;H01M4/96;H01M8/10;D01F9/1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刘瑞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剂 制造 方法 电极 材料 燃料电池 碳纤维 | ||
本申请是于2005年1月2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580003354.0、名称为“催化剂担载体及使用该催化剂担载体的燃料电池”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担载体。更详细讲,涉及能够作为燃料电池的电极催化剂使用的、催化剂金属被担载在碳纤维上而形成的催化剂担载体,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催化剂担载体的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与磷酸型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比较,为紧凑型,并且在室温下工作就得到高电流密度,因此作为电动汽车用、便携用电源受到注目。另外,在该领域,提出了关于构成构件、系统构成等的为数较多的方案。现有的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的叠层(stack)结构,例如为隔膜/电极(氧极)/电解质膜/电极(氢极)/隔膜的三明治结构。作为该燃料电池用电极的要求特性,是防止电极的一氧化碳中毒和提高每单位催化剂金属量的活性。一直以来,以防止中毒和提高活性为目的,进行着作为催化剂使用金属或合金的尝试(特开2001-85020号公报(US6,689,505)),并指出催化剂的粒径在几nm为宜。
另一方面,关于用于载体的碳,一直使用通常的炭黑那样的颗粒状的碳(特开平8-117598号公报、特开2003-201417号公报(EP1309024)及特开2001-357857号公报),但因为碳颗粒之间的接触为点接触,因此有电阻大、另外透气性不充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认为将用于载体的碳从颗粒状的碳变成纤维状的碳是有效的(特开平7-262997号公报、特开2003-317742号公报及特开2003-200052号公报)。
作为碳纤维,已知有气相生长碳纤维(Vapor Grown Carbon Fiber)、碳纳米管、PAN系碳纤维。但是,在迄今为止所发表的任何报告中都未公开制作由均匀、高密度地担载有微细的催化剂颗粒的碳纤维构成的电极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每单位催化剂金属量的活性、降低反应电阻、提高输出功率密度的、适合作为催化剂载体等的气相碳纤维,在该气相碳纤维上担载有金属催化剂的催化剂担载体,它们的制造方法,以及在燃料电池中使用的用途。
本发明为以下所示的催化剂担载体、其制造方法及其用途。
[1]一种催化剂担载体,其特征在于,在通过进行粉碎处理使得BET比表面积成为4~100m2/g、纵横比成为1~200的、平均外径2~500nm的气相生长碳纤维上担载有促进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金属。
[2]如上述1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其中,粉碎后的平均纤维长度相对于粉碎前的平均纤维长度的比为0.8以下。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其中,粉碎后的比表面积相对于粉碎前的比表面积的比为1.1以上。
[4]如上述1~3的任1项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其中,气相生长碳纤维是含有分支状气相生长碳纤维的碳纤维。
[5]如上述1~4的任1项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其中,催化剂金属为选自铂、第4周期及第5周期过渡金属中的至少1种金属或其合金。
[6]一种催化剂担载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烃热分解而得到的平均外径为2~500nm的气相生长碳纤维、或者该气相生长碳纤维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在温度600~1300℃下进行了热处理的气相生长碳纤维进行粉碎,使得BET比表面积达到4~100m2/g、纵横比达到1~200,然后使之担载促进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金属。
[7]如上述6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催化剂金属的担载采用液相还原法来进行。
[8]如上述6或7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粉碎气相生长碳纤维后,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在温度2000~3000℃下进行热处理。
[9]如上述6或7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粉碎气相生长碳纤维之前,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在温度2000~3000℃下进行热处理。
[10]如上述6~9的任1项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的制造方法,其中,粉碎是通过利用冲击力的干式粉碎进行的。
[11]如上述10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的制造方法,其中,粉碎是在存在5体积%以上的氧浓度的气氛下进行的。
[12]一种催化剂担载体,是采用上述6~11的任1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
[13]一种电极材料,在导电性基体材料上形成有包含上述1~5和12的任1项所述的催化剂担载体的催化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昭和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昭和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82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