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混配设备及纤维混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74082.3 | 申请日: | 2010-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4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忠;王琪瑢;张其泽;潘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13/00 | 分类号: | D01G13/00;D01G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 |
地址: | 239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设备 配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领域,具体涉及对天然纤维或人造纤维和/或功能纤维进行机械混配处理的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无染彩棉是近年来纺织领域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所谓无染彩棉指利用天然纤维(如棉、麻、丝、毛)和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例如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虎木棉、富强棉、涤纶、锦纶、睛纶、维纶、丙纶、氯纶等)在不染色的前提下对纤维进行混合配色而获得的彩色的纤维。在后续的纺、织的工序中也不对纤维、纱线、纺织面料等进行染色。这样,由于节省了印染工序,一方面节约了水、电、汽,减少了设备投入和用工,缩短流程时间,使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印染过程中纺织废水的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现有技术中对纤维进行混合配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人工混合配色,这种方法效率低、均匀性差,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另一种方法是在纺纱的过程中,通过多次并条达到纤维充分混合的目的,这种方法相对人工混合配色效率更高,而且产品的均匀性更好一些,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纤维经过多次并条后部分纤维会发生断裂或损伤,导致纤维条的强度降低,对最终织物的质量造成损害。
因此,为了提高彩棉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均匀性(不同批次之间和同一批次的产品之间)、并且不对纤维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需要一种新的设备和方法来生产无染彩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纤维混配设备,其能够获得良好的纤维混配效果和效率,不会在混配中对纤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针对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纤维混配设备,其包括:第一混配装置,设置在纤维混配设备的起始端,第一混配装置包括用于按比例地容纳不同纤维材料的储料部件、设置在储料部件上方的抓料部件以及用于输送纤维的通向下游装置的传送通道;开棉梳理装置,布置在第一混配装置的下游,开棉梳理装置包括用于打散纤维的打散部件以及设置在打散部件上方并通向下游装置的出料口;第二混配装置,布置在开棉梳理装置的下游,第二混配装置包括用于收集纤维的集棉仓和用于对所收集的纤维进行混合的混配部件,以通过平铺直起的方式混合送入的纤维。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其中,集棉仓为中空壳式结构,其设置在第二混配装置的与开棉梳理装置的出料口相连的输棉管道的出口下方,通过输棉管道进入第二混配装置的纤维逐层铺放在集棉仓内。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其中,第二混配装置还包括布置在集棉仓侧部并与其相通的输棉通道,输棉通道与集棉仓之间设置有可升降的隔板。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其中,并排设置的集棉仓和输棉通道的下方设置有输棉导轨,输棉导轨将铺设在集棉仓上的层叠纤维送入输棉通道,进而输送至布置在输棉通道后部的混配部件。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其中,混配部件包括紧邻输棉通道而倾斜布置的抓取带,抓取带布置成与输棉通道形成100°~120°的夹角。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其中,输棉导轨在第二混配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进行周期性地输棉操作。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其中,集棉仓的顶部设置有可升降的压棉格栅,以对铺设在集棉仓底部的纤维进行预压操作。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其中,纤维混配设备包括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二混配装置。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纤维混配设备,还包括连接于第二混配装置的输出侧的打包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纤维混配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纤维按比例地放入第一混配装置,并通过具有负压的压缩空气吸取并吹散放入的纤维,以进行初步开松和混合操作;
随后将来自第一混配装置的纤维送入布置在第一混配装置下游的开棉梳理装置,开棉梳理装置中设置有打散部件,以通过打散部件进行开松、除杂和进一步的混合操作;
进而将来自开棉梳理装置的纤维送入布置在开棉梳理装置下游的第二混配装置,第二混配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混配装置下部的用于收集纤维的集棉仓和用于对所收集的纤维进行混合且倾斜设置在集棉仓旁侧的混配部件,以便对纤维进行混配操作。
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40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