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扁平热导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2515.1 | 申请日: | 201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3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代升亮;刘金朋;刘悦;周生国;吴声麟;郑年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扁平 导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导管,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元件散热领域的扁平热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热导管因其具有较高传热量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具较大发热量的电子元件中。该热导管工作时,利用管体内部填充的低沸点工作介质在其蒸发部吸收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后蒸发汽化,蒸气带着热量运动至冷凝部,并在冷凝部液化凝结将热量释放出去,从而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该液化后的工作介质在热导管壁部毛细结构的作用下回流至蒸发部,继续蒸发汽化及液化凝结,使工作介质在热导管内部循环运动,将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源源不断的散发出去。
现有热导管的毛细结构一般可分为沟槽型、烧结型、纤维型及丝网型等,这些毛细结构的特点单一,沟槽型、纤维型、丝网型毛细结构的渗透率高、热阻小,但其毛细力弱,打扁后的最大传热量损失大;烧结型毛细结构的毛细力强、抗重力效果好,打扁后的最大传热量损失较小,但其渗透率低、热阻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高热管性能的扁平热导管及其制造方法。
一种扁平热导管,包括中空的扁平管体及设置于管体内的第一毛细结构与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与第二毛细结构的构造不同,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由丝线编织形成,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由金属粉末烧结形成,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结合于所述管体内的一侧上,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结合于所述管体内的另一侧上,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与第二毛细结构相互贴合,所述管体内于第一毛细结构与第二毛细结构的两侧各形成一蒸气通道。
一种扁平热导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杆体,所述杆体呈圆柱状,其外圆周面上开设有开口及缺口,所述开口与缺口正对设置;提供第一毛细结构;提供圆管,所述圆管呈中空状,所述圆管的内径等于所述杆体的外径,将所述杆体、第一毛细结构插入所述圆管中,使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位于所述杆体的开口内;将金属粉末填入位于所述圆管内的杆体的缺口中,将金属粉末高温烧结形成第二毛细结构;取出杆体,所述第一、第二毛细结构留置于所述圆管中,所述第一、第二毛细结构正对设置,且分别贴附于所述圆管的部分内壁上;及将圆管打扁形成扁平热导管,使所述第二毛细结构贴合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上,所述扁平热导管内于第一毛细结构与第二毛细结构的两侧各形成一蒸气通道。
上述扁平热导管及其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设于该管体内的一侧上,而所述第二毛细结构设于该管体内的另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一、第二毛细结构相互贴合,当所述热导管工作时,工作介质可于所述第一、第二毛细结构间相互渗透,既具有较大的毛细力,又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及较小的热阻力,从而使该热导管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扁平热导管侧面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扁平热导管沿II-II线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扁平热导管的一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图3所示制造方法中杆体及圆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制造方法中杆体沿V-V线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制造方法中圆形热导管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热导管的另一制造方法中杆体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制造方法中圆形热导管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扁平热导管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扁平热导管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扁平热导管的一制造方法中杆体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制造方法中圆形热导管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扁平热导管的另一制造方法中杆体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制造方法中圆形热导管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扁平热导管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扁平热导管 10、20、30、40
蒸发段 101
冷凝段 102
管体 11
内部空间 110
顶板 111
底板 112
侧板 113、114
蒸气通道 118
第一毛细结构 12、22、32、42、15、15a、15c
第二毛细结构 13、23、33、43、17、17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725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