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或冷却剂风机检修的密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8182.5 | 申请日: | 2010-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2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高志;李永健;索双富;黄伟峰;刘莹;刘向锋;王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9/14 | 分类号: | F04D29/1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1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反应堆 冷却剂 风机 检修 密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或冷却剂风机检修的密封机构。
背景技术
压水堆核电站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一回路冷却剂循环泵,简称核主泵,其轴封普遍采用机械密封,由于密封性能的需要,该主泵的机械密封一般每两到三年就要进行一次包括检查密封摩擦磨损情况在内的检修,更换必要的密封元件和组件,为了防止检修过程中压水堆叶轮腔室内带有辐射性的介质发生泄漏,检修机械密封时,需先将叶轮腔室内的工作压力降低到常压,这个过程一般称为泄压,检修后需重新加压,泄压增加了检修过程的复杂性,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与亚水核反应堆相似,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一回路冷却剂循环风机,简称主风机,在采用机械密封作为轴封的时候,其检修也面临泄压的问题,采用气体冷却剂的气冷堆的工作压力约为常压的70倍,一旦泄压,气体的体积将膨胀为工作时体积的70倍,如此大量的带有放射性的气体储藏困难,因而一般只能通过排放泄压,而排放处理一方面会导致昂贵的工作气体如氦气大量流失浪费;另一方面排放前必须进行严格净化,致使运营成本大幅提高,与压水堆相比,气冷堆泄压和重新加压的耗时更长、难度更大,泄压检修带来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核主泵和主风机处于高温、高压和高辐照环境,工作环境恶劣,其设计寿命一般为40~60年,目前采用的橡塑材料密封件的使用周期一般最长只有7~8年,而且辐照会加速橡胶材料的老化;而金属密封圈结构抗辐照能力强,但变形恢复能力较橡塑密封圈低,多次重复启闭后密封性能将降低,单靠这些密封结构都不能满足核主泵和主风机整寿命周期不泄压检修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或冷却剂风机检修的密封机构,能满足核电站主泵和主风机整寿命周期内的不泄压检修与更换轴封的要求,具有减小检修工序和成本,有效保证检修过程的密封安全性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反应堆冷却剂泵或冷却剂风机检修的密封机构,包括核主泵或主风机的壳体13,壳体13顶部开有中心孔,壳体13的中心孔为上大下小的台阶形孔,主轴1穿过壳体13顶部的中心孔,叶轮11安装在主轴1的下端,并位于壳体13的内腔里面,主轴1由轴承2定位,主轴1与壳体13的中心台阶孔之间留有间隙,其中,壳体13的中心台阶孔的上部与主轴1之间的间隙用于安装二级活塞5、轴封系统3和一级活塞6,下部与主轴1之间留有0.5~1mm的径向间隙,壳体13的中心孔内配置有二级活塞5,二级活塞5与壳体13连接,二级活塞5与主轴1之间配置有轴封系统3,轴封系统3安装在主轴1上,二级活塞5内设有限位结构,在二级活塞5与主轴1之间,且位于轴封系统3的下部配置有一级活塞6,一级活塞6套装在二级活塞5内,一级活塞6的下端面内侧安装有一级密封圈7,外侧下方配置有复位弹簧9,一级活塞6的上端面与二级活塞5的限位结构的下表面相接,并留有高压气腔8,一级活塞6下方配置有一级密封面10,一级密封面10为主轴1的一个轴肩,或固定在主轴1的辅助台肩上,二级密封圈14安装在壳体13内腔的上表面,二级密封面12位于壳体13内腔内,二级密封面12为叶轮11的背面,或固定在主轴1的辅助台肩上。
所述的一级密封圈7采用橡塑材料。
所述的二级密封圈14的材料为金属、柔性石墨或金属与柔性石墨的组合。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该检修密封结构通过一、二两级独立的密封结构的配合使用,来满足核电站主泵和主风机整设计寿命周期、不泄压的轴封检修和维护的要求。具体分为下列两种动作模式:
常规检修时,只启用一级检修密封,把高压空气注入到高压气腔8内,推动一级活塞6向下运动,直至活塞下端面上安装的一级密封圈7与一级密封面10接触并压紧,一级检修密封生效,可进行轴封的检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81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