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制玉米芯酸解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59218.3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荣杰;薛培俭;尚海涛;邓远德;张雪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3K13/00 | 分类号: | C13K13/00;C13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庆敏;杨静 |
地址: | 23301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制 玉米芯 酸解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化工领域,具体的书,涉及一种精制玉米芯酸解 液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年产玉米1.4亿吨,玉 米芯的产量占玉米产量的四分之一,约3500万吨。玉米芯是生产木糖 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亦是木糖的生产和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到木糖以及木糖衍生产品木糖醇在食 品、医药、化工、皮革、染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国内对木糖的 需求飞速增长。
另外,将玉米芯酸解后还可以制备丁二酸、柠檬酸等,目前,我 国处理玉米芯酸解液采用的工艺较为落后,主要是将利用玉米芯制备 木糖或其他产品后得到的酸解液进行中和、脱色、离子交换、浓缩、 二次脱色、二次离子变换、二次浓缩等工序进行处理,此种生产工艺 的缺点是投资高,生产过程中酸碱消耗量大,废水量大。
考虑到目前提倡建立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本发明人针对 上述工艺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处理玉米芯酸碱液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精制玉米芯酸解液的新方 法。
本发明所述的精制玉米芯酸解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脱色:向酸解液中加入活性碳进行脱色,然后过滤除去活性 碳,得到脱色酸解液;
2)电渗析处理:将脱色酸解液进行电渗析处理,电渗析条件为: 温度30~50℃,直流电压0.5~1.0v/对膜,直至出料的电导率小于 1000μs/cm;
3)反渗透处理:将经过电渗析处理的酸解液进行反渗透处理, 直至浓缩液的固含量为10~15%;
4)蒸汽浓缩:取反渗透处理的浓缩液,经过蒸汽浓缩,直至固 含量在20~25%。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中,所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将利用玉米 芯制备木糖的酸解液先经过板框过滤,除去杂质。
其中,步骤1)中所述活性碳的用量为酸解液体积的3~10‰(质 量体积比,即每升酸解液中添加3~10g活性炭);
所述加入活性碳进行脱色如下进行:将酸解液升温到50~60℃, 加入活性碳,搅拌均匀,进行脱色,脱色时间为0.5~1h;所述过滤 是将脱色液经过不大于10μm的粗过滤器过滤,以除去活性碳和杂 质;
步骤2)中极水电导率(即电渗析装置中起到导电作用的电解液 的电导率)为5000~10000μs/cm;
经过电渗析处理,可有效地去除玉米芯酸解液中的大部分硫酸、 无机盐和灰分,得到的酸解液的固含量一般约为4~7%;电渗析收率 在97%~99%,同时脱除的硫酸可以用于玉米芯的预处理工序。
步骤3)中,所述反渗透处理如下进行:膜进口压力为20~ 40kg/cm2,膜压差为0.5~1kg/cm2,温度为30~50℃,通量大于 10L/m2·h;
经过反渗透处理,可大大提高酸解液的干物浓度,有效去除酸解 液中的醋酸根,一般进料干物浓度为:4~7%,经过反渗透处理后出 料干物浓度可为10~15%,同时醋酸根去除率在30%~40%。
步骤4)中,所述蒸汽浓缩优选蒸汽多效浓缩;所述蒸汽浓缩的 浓缩温度为65~75℃。
本发明所采用的玉米芯酸解液是以玉米芯为原料,经过除杂、漂 洗、热水洗、稀硫酸洗后,经过硫酸水解,得到的玉米芯酸解液,一 般固含量为6~10%,透光率为0.5~5%(分光光度计420nm),成分 主要是五碳糖,还有少量的六碳糖,还有硫酸、醋酸、各种有机盐和 机械杂质等,经过本发明所述的精制方法,可去除酸解液中的硫酸、 醋酸、大部分有机盐和机械杂质,使其主要成分为包括五碳糖和六碳 糖的可发酵性糖,而且可将固含量提高到20%~25%,透光率提高到 30~50%(分光光度计420nm),因此可直接用于微生物发酵。
本发明采用电渗析方法除离子代替了传统的离子交换法,具有效 率高、酸碱消耗少、废水量小等优点;而且采用反渗透代替现有工艺 中的一次浓缩,成本低,可有效地去除醋酸,生产出的糖液质量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92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路工程车防倾覆双重安全保护系统
- 下一篇:座椅旋转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