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冰箱及智能冰箱的食品管理、自动配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4165.6 | 申请日: | 201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5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柏良;李昱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G06F17/3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林辉轮;熊晓果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冰箱 食品 管理 自动 配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冰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冰箱,以及智能冰箱的智能食品管理方法和智能自动配菜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及其丰富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对食物的营养高低越来越受重视,家庭饮食直接关系到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对冰箱的述求除了食品存储和保鲜需求外,还希望获得快速制作既可口又营养的饭菜的方法。
随着智能家电的普及,冰箱与RFID结合、提供储存食品的管理信息,智能合理搭配存储食材供用户选择成为未来冰箱的发展趋势,使得冰箱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食品管理和自动配菜的智能冰箱,以及食品管理方法和自动配菜方法。本发明可对存储于冰箱内的带有RFID标签的食品进行统计、查询,进行食品自动配菜,提供四季养生、八大菜系(川、徽、鲁、闽、粤、苏、湘、浙)及家常菜谱,食品保鲜,食疗保健等资料供用户查看。可以达到使用户实时、准确地了解冰箱内食品储藏情况及使用情况,并可根据储藏食品进行自动配菜管理,提供菜谱参考制作方法的有益效果。
一种智能冰箱,包括中央控制器,以及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的存储模块、外围接口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冰箱控制模块,还包括RFID模块,所述RFID模块与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RFID模块用于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读取冰箱中每个带有无线射频标签的商品信息。
上述的RFID模块为一RFID读取器。
上述的存储模块包括内存RAM和NAND FLASH RAM。所述的NAND FLASH RAM分为四个存储区域,其中第一存储区域,存储嵌入式软件及系统版本资料;第二存储区域,存储食谱资料;第三存储区域,存储食物信息;第四存储区域,存储音视频数据。
一种智能冰箱的食品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S11,触发RFID射频模块工作,自动读取RFID标签信息;自动触发RFID射频模块的方式包括开关冰箱门触发。
步骤S12,将读取的RFID标签信息读到内存RAM中缓存;
步骤S13,中央控制器读取内存RAM中的一条RFID标签信息进行解码,并根据解码信息搜索食品信息表单;
步骤S14,判断食品信息表单中是否有此类食品记录,若否,则进行步骤S6,否则进行:
步骤S15,在食品信息表单中创建一条新的食品信息记录,并进行步骤S7;
步骤S16,此类食品信息记录的数量值加1并进行:
步骤S17,判断内存RAM中是否还有RFID信息,若是,则进行步骤S3,否则结束。
上述的解码信息包括商品号、生产日期。
一种智能冰箱的自动配菜方法,包括:
步骤S21,开始,初始化智能冰箱控制系统;
步骤S22,判断食品信息表中是否存在食品,若否,则结束,否则进行:
步骤S23,在食品信息表中依次查找菜谱表中所需的食材;
步骤S24,判断菜谱表中所需的食材是否在食品信息表中存在,若否,则结束,否则进行:
步骤S25,菜谱表中是否还需要其他食材,若是,则返回进行步骤S22,否则进行:
步骤S26,生成配菜表单,并判断食品信息表中是否还有其他食品,若是,则进行步骤S22,否则结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智能冰箱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智能冰箱的食品管理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智能冰箱的自动配菜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智能冰箱的原理框图,包括中央控制器101,以及分别与中央控制器101连接的存储模块103、外围接口模块104人机交互模块105、电源管理模块106、冰箱控制模块107,还包括RFID模块102,所述RFID模块102与所述中央控制器10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41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电机组集中和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制作纳米压印印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