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载导航仪的停车泊位诱导系统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3541.1 | 申请日: | 201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7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晓忻;王慧芬;陈冠雄;肖华;仲玉芳;吴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G08G1/0969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车载 导航 停车 泊位 诱导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的停车诱导技术范畴,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车载导航仪的停车泊位诱导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09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已突破千万大关,存在多年的行车难停车难演变成了难上加难的棘手问题。政府和学者对交通问题的关注大都集中在行车和道路设施上,停车问题在国内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外统计资料指出,城区内12-15%的交通流量源于停车巡泊,国内保守统计值则为20%-25%,给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1971年,德国亚琛(Aachen)建立了全球首个停车诱导系统(Parking GuidanceSystem,简称PGS),日本、美国分别于1973、1996年筹建了各自的PGS;PGS通过可变情报面板为用户提供群体方式的实时停车信息,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广州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了静态交通管理系统;2001年12月北京王府井地区的PGS开通,这也是我国的首个PGS;2002年7月黄浦区在上海率先引入了PGS;2004年5月杭州湖滨地区的PGS投运。国内引进的PGS沿袭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呈现两大显著特征:PGS只提供路外停车的动态泊位信息,且以可变情报板的群体方式进行停车诱导。国内投运的PGS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舶来PGS的不足,有必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对PGS作进一步的完善。
美国凭借其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先进的城市交通规划和较严格的执法力度,路内停车泊位仅占全部泊位资源的16%;欧盟略低于30%,即发达国家的停车需求主要依靠路外停车泊位资源。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严重滞后,人口密度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市区为数有限的停车场所被“挪、挤、占”后所剩无几,停车需求很大程度上由路内停车泊位资源支撑。北京交通的土地供应和资金保障位列我国首位,但其路内停车泊位占泊车资源的30%以上,而且路外泊车资源大都远离市中心,对出行者的吸引力有限;国内其它大中城市的停车状况与北京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以杭州为例,2000年汽车保有量为16.3万辆,2009年达150余万辆,其中主城区汽车保有量达54万辆,并以每天400辆的速度增加,而停车位只有23万个;近10年,全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89%,而杭州增长187%(钱江晚报,2009年1月9日)。2008年7月,杭州市政府动员了全社会力量推行“停车新政”;截止2009年12月,挖掘出4万余个停车位;杭州的大街小巷但凡可以,立即开辟停车泊位,“停车新政”的深度广度达到了极致,可供开发的主城区路内停车资源几近枯竭。目前,杭州路内停车泊位占全市泊车资源的半壁江山,主城区的路内停车泊位更具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地位。
路内停车是停车的重要方式,就国内多数大中城市的主城区而言,甚至是主要方式。研究表明,停车地点至目的地的步行心理距离为300m,上限值500m;停车时间小于60分钟的出行者,首选路内停车。路内停车快捷、方便、资费低廉,又符合国人的停车习惯。欧盟18国城市交通调查报告指出:尽管路外停车泊位约占泊位总量的七成,但路外停车泊位次数与路内停车泊位次数之比为1∶1.37,远不及路内停车泊位的贡献,因为大量的短时间停车需求是通过路内停车来实现的。位于支路、小巷的路内停车泊位,点多面广、高度分散,无法采用大型停车场的智能停车管理技术,也无法将路内的停车泊位纳入到整个城区的停车管理体系中。由可变情报板显示路内停车泊位的动态信息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路内停车场所的数量太多,每一个停车场所能提供的泊车位又十分有限,而且迄今缺乏信息采集的有效可行手段。
必须指出,出行者依据各自的出行目的、喜好、经济条件,有着不同的停车需求提交方式:出行前和途中预约和查询车位,以及抵达目的地的车位查询。出行者需要群体方式的车位诱导信息,但更有价值的是个体方式的停车诱导信息。鉴于个体消费对价格的高度敏感性,以及操作人员自身理解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诱导信息的获取必须是低廉有效、直观易用;鉴于停车诱导信息固有的双重属性——停车泊位的数量属性和停车泊位的空间属性,电子地图标注指示无疑是不二选择;鉴于GPS和手机定位精度在20m,不能完全满足路内停车诱导对定位精度的要求,有必要寻找精度更高的定位方法。停车诱导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
●城市停车诱导移动提示方法和实现系统(ZL200410053837.9),提出采用智能手机,基于无线基站定位技术进行停车诱导。
●基于无线传输的多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申请号200710042227.2),提出采用GPRS无线通信网络,三级信息发布体系的停车诱导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35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