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喹啉铜复配杀菌剂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1884.6 | 申请日: | 201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5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赵德;李树柏;王宏年;李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76 | 分类号: | A01N43/76;A01N43/42;A01N37/46;A01N47/12;A01N47/34;A01N43/84;A01N47/24;A01N43/50;A01N43/54;A01N43/40;A01N37/36;A01P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2666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喹啉 铜复配 杀菌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喹啉铜复配杀菌剂,属于农用杀菌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喹啉铜为新型有机铜制剂,由8-羟基喹啉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有机喹啉和铜盐具有双重杀菌活性,既能抑制早期细胞表达的G-蛋白质合成,抑制病菌孢子新陈代谢,控制细胞再次分裂和分化,又兼有多点接触活性,利用螯合铜被萌发的病原菌孢子吸收,直接在病原菌内部杀死包子细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对作物由真菌、细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均有显著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尤其对由卵菌纲引起的霜霉病、晚疫病等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噁霜灵、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嘧菌酯、氟吡菌胺、双炔酰菌胺、噁唑菌酮均是生产中防治霜霉病杀菌剂的常用药剂。由于常年应用,以上多种药剂已有抗药性报道,导致效果下降,将喹啉铜与几种杀菌剂复配使用,具有极为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以延缓抗药性,提高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喹啉铜与噁霜灵、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嘧菌酯、氟吡菌胺、双炔酰菌胺、噁唑菌酮等复配使用的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喹啉铜复配杀菌剂,防治范围大,防治效果好,用药量小和农用成本低。
本发明所述的喹啉铜复配杀菌剂,有效成分包括喹啉铜和至少一种防治霜霉病杀菌剂,其中喹啉铜与防治霜霉病杀菌剂的重量比为40∶1~1∶40。
所述的防治霜霉病杀菌剂选自下列物质中的一种:噁霜灵、甲霜灵、霜霉威、霜脲氰、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嘧菌酯、氟吡菌胺、双炔酰菌胺和噁唑菌酮等。
喹啉铜和防治霜霉病杀菌剂活性组分占杀菌剂组合物总重量的1~90%适宜。
本发明中:
喹啉铜(oxine-copper)的化学名称为:8-羟基喹啉铜;
噁霜灵(oxadixyl)的化学名称为:2-甲氧基-N-(2-氧代-1,3-恶唑烷-3-基)乙酰-2′,6′-二甲基替苯胺;
甲霜灵(metalaxyl)的化学名称为:D,L-N-(2,6-二甲基苯基)-N-(2′-甲氧基乙酰)丙氨酸甲酯;
霜霉威(propamocarb)的化学名称为:3-(二甲基氨基)丙基氨基甲酸丙酯;
霜脲氰(cymoxanil)的化学名称为:2-氰基-N-[(乙胺基)羰基]-2-(甲氧基亚胺基)乙酰胺;
烯酰吗啉(dimethomorph)的化学名称为:(E,Z)-4-[3-(4-氯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酰]吗啉;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的化学名称为:甲基(N)-[[[1-(4-氯苯)吡唑-3基)-氧]-O-甲氧基]-N-甲氧氨基甲酸酯;
氰霜唑(cyazofamid)的化学名称为:4-氯-2-氰基-5-对甲基苯基-咪唑-1-N,N-二甲基磺酰胺;
嘧菌酯(azoxystrobin)的化学名称为:(E)-2-{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酯;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的化学名称为: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甲基]苯甲酰胺;
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的化学名称为:2-(4-氯-苯基)N-[2-(3-甲氧基-4-(2-丙炔氧基)-苯基)-乙烷基]-2-(2-丙炔氧基)-以酰胺;
噁唑菌酮(famoxadone)的化学名称为:3-苯胺基-5-甲基-5-(4-苯氧基苯基)-1,3-唑啉-2,4-二酮;
上述活性成分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得。
除喹啉铜和防治霜霉病杀菌剂之外,根据常规操作,可选用适应的载体、助剂和功能添加剂等,如稀释剂、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和消泡剂等,并且可以根据使用要求制作成不同的剂型产品,如配制成乳油、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水乳剂、水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18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脱咖啡因茶叶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邻苯二甲醛消毒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