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回收组合物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31089.7 | 申请日: | 201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9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佩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5/02;C08L51/00;C08L33/10;C08L33/08;C08L33/12;C08L25/14;C08L25/12;C08L27/18;C08K5/52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基体 树脂 回收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次料回收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回收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PC/ABS合金是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热可塑性塑料,其结合了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和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两种材料的优异特性,既具有ABS材料良好的成型性能,又具有PC材料优越的机械性能、冲击强度和耐温、抗紫外线(UV)等性质,因此PC/ABS合金可广泛使用在汽车工业、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以及办公设备等领域。
随着PC/ABS合金在3C产业的广泛应用,在制造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PC/ABS、PC次料。然而,产生的PC/ABS、PC废旧双色料无法分离,因此很难被回收再利用。目前,业内对PC/ABS、PC废旧双色料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处理:焚烧、填埋及降级使用。其中焚烧和填埋不仅经济效益差,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降级使用是对PC/ABS、PC废旧双色料不做任何改性,而直接降级为普通塑料使用,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比焚烧或填埋要好,但还是没能充分利用PC/ABS、PC材料的价值,因此经济效益依然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环保且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回收组合物及其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回收组合物,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算的下列组分:
(a)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 75-90%
(b)增韧剂 3-15%
(c)磷系无卤素阻燃剂 1-9%
(d)含氟树脂 0.3-0.5%
将上述材料进行共混,而后抽粒得到回收组合物。
本发明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回收组合物通过在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中添加增韧剂、磷系无卤素阻燃剂及含氟树脂并将上述材料进行掺混,从而对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进行改性,使该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的各项性能能够达到热塑性基体树脂原料水准,实现对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进行环保再生利用,不但充分利用了热塑性基体树脂材料的价值,而且避免污染环境,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回收组合物可利用本技术领域现有的技术方式制成各种形式的成型品以供利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回收组合物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算的下列组分:
(a)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 70-90%
(b)增韧剂 1-9%
(c)磷系无卤素阻燃剂 3-15%
(d)含氟树脂 0.3%-0.5%
将上述材料共混,而后抽粒得到回收组合物,所得回收组合物在性能方面与PC/ABS原料基本相同。其中,上述热塑性基体树脂次料为PC/ABS(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废旧双色料;上述磷系无卤素阻燃剂为固体磷酸酯,其对PC合金有非常优异的阻燃性能;上述增韧剂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ethyl methacrylat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MBS)、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共聚物或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物,本较佳实施方式中优选为MBS增韧剂;上述含氟树脂为聚四氟乙烯。下面举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取PC/ABS次料、MBS增韧剂、磷系无卤素阻燃剂及含氟树脂等成分,按照质量百分比的下述组成配方将所有原料进行共混:
(a)PC/ABS、PC废旧双色料 81.7%
(b)MBS增韧剂 3%
(c)磷系无卤素阻燃剂 5%
(d)含氟树脂 0.3%
其次,将上述共混料通过挤出机混炼造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10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释放负离子高分子天然沥青复合材料
- 下一篇:皮肤美容激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