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葫芦脲主-客体化学的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8043.X | 申请日: | 201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2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涛;朱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82B1/00 | 分类号: | B82B1/00;B82B3/0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葫芦 客体 化学 纳米 结构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结构薄膜,具体地为一种基于葫芦脲主-客 体化学的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功能性纳米薄膜材 料领域。
背景技术
爆炸物作为危害社会和环境安全的重要化学品之一,一直受到各 国的高度重视。随着爆炸性恐怖袭击事件的增多,对于爆炸物的快速 检测目前成为分析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荧光分析法作为高灵敏 度的分析方法,被广泛的用于对爆炸物的检测。经文献检索发现, Timothy M.Swager组于1998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8年120卷11864页)的论文《Fluorescent Porous Polymer Films as TNT Chemosensors:Electronic and Structural Effects》 (荧光多孔聚合物薄膜作为TNT化学传感器:电子和结构效应)和 1998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98年120 卷5321页)的论文《Porous Shape Persistent Fluorescent Polymer Films: An Approach to TNT Sensory Materials》(多孔结构的荧光聚合物薄膜: 一种检测爆炸物TNT的新材料)中成功的运用荧光猝灭法对爆炸物三 硝基甲苯(TNT)进行检测,该方法基于荧光放大效应,具有很高的 灵敏度。
目前,基于荧光法对其他爆炸物如二硝基甲苯(DNT)、季戊四 醇四硝酸酯(PETN)、环四甲撑四硝胺(HMX)、环三亚甲基三硝胺 (RDX)等直接检测的方法不多,且检测效果不理想,因此对含硝基 的爆炸物的检测方法及检测性能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葫芦脲主-客体化学的纳米结构薄 膜。该纳米结构薄膜由基底层、修饰层和功能层组成,所述基底层为 表面干净、平整的固体薄片;所述修饰层为含有短链氨基的物质,可 选自壳聚糖、O-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化氨基糖中一种或多种,厚度 为100-1000nm;所述功能层由葫芦脲和染料分子按1∶1的比例组成, 为单分子层厚度。
其中,所述基底层选自石英片、硅片和玻璃片中的一种,优选硅 片,更优选石英片;
所述壳聚糖为市售品,分子量在10KDa-100KDa之间,脱乙酰 化为90%以上;
所述O-羧甲基壳聚糖为市售品,分子量在10KDa-100KDa之间, 脱乙酰化为90%以上;
所述染料分子为荧光染料分子,优选萘和/或萘酚染料分子,可 选自萘、α-萘酚和β-萘酚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基于葫芦脲主-客体化学的纳米 结构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取壳聚糖、O-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化氨基糖中一种或多种, 配成水溶液,平铺于基底上,自然挥干;
2)将步骤1)中经修饰的基底完全浸泡于葫芦脲和染料分子比 例为1∶1的水溶液中,20-60min后取出,干燥即得。
其中,步骤1)所述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1%-0.5%,所述质量 分数为壳聚糖、O-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化氨基糖中一种物质的质量 分数,或者为两种或三种物质混合后的质量分数;
步骤2)所述葫芦脲的浓度范围为0.01mM-0.1mM;所述染料分 子的浓度范围为0.01mM-0.1mM;所述干燥优选用氮气流吹干。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基于葫芦脲主-客体化学的纳米结构薄膜在 对含硝基的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
其中,本发明的纳米结构薄膜可以检测上述爆炸物在室温下的饱 和蒸汽压,所述含硝基的爆炸物及其检测限分别是:TNT为10ppb, DNT为180ppb,PETN为23ppt,RDX为7ppt,HMX为0.15pp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80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