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用于生产L-天冬酰胺酶Ⅱ的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6367.1 | 申请日: | 201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8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群;黄达明;王文兵;朱劼;严生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工业学院;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55;C12N15/70;C12N9/82;C12R1/19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产 天冬 酰胺酶 工程 及其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株胞外表达L-天冬酰胺酶II的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方法来构建胞外表达L-天冬酰胺酶II的工程菌,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使得到的酶活力达到较高水平。
背景技术
L-天冬酰胺酶(E.C.3.5.1.1)可催化L-天冬酰胺水解成天冬氨酸和氨,人们已从不同细菌源获得了L-天冬酰胺酶。
1953年,Kidd发现豚鼠血清有抗肿瘤作用。后来,Broome证实了豚鼠血清的抗肿瘤因子是血清中的L-天冬酰胺酶。L-天冬酰胺酶能使敏感肿瘤细胞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紊乱,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大肠杆菌含有天冬酰胺酶的两种同工酶:L-天冬酰胺酶I和L-天冬酰胺酶II。L-天冬酰胺酶I位于胞质溶胶中,对天冬酰胺的亲和性低。L-天冬酰胺酶II(Accession:NP 417432)位于周质,对天冬酰胺具有高亲和性。因此,L-天冬酰胺酶II可通过去除细胞外的天冬酰胺,来治疗依赖L-天冬酰胺进行蛋白质合成的肿瘤或癌症,其在治疗白血病,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特别有效。
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表达蛋白质。通过国内外专利及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用基因工程菌来表达并生产L-天冬酰胺酶,但酶都定位于细胞内周质空间中,胞外表达的报道极少,还没有用于工业生产。本发明的目的是将原本存于在细胞内周质中的L-天冬酰胺酶II转移到细胞外,以便于产物回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同于CN1705880A中所公开的工程菌的构建方法以及培养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表达L-天冬酰胺酶II工程菌,及其构建和发酵培养方法。
本发明所说的表达L-天冬酰胺酶II工程菌,由重组质粒pET-ASP转化大肠杆菌BL21而得到;其中重组质粒pET-ASP的结构如图1所示。
上述重组工程菌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L-天冬酰胺酶II基因连接在表达质粒pET22b上,得重组质粒pET-ASP;
2)用重组质粒pET-ASP转化大肠杆菌BL21得到重组工程菌。
所说的L-天冬酰胺酶II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大肠杆菌中获得。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例,所说的L-天冬酰胺酶II基因是从E.coli JM109中分离提取染色体DNA,再用PCR方法从上述染色体DNA中钓取得到。
应用本发明重组工程菌生产L-天冬酰胺酶II的方法,是将重组工程菌进行培养发酵,表达产生L-天冬酰胺酶II。将发酵液离心或过滤除去菌体,清液过亲和层析柱,洗脱液脱盐后冷冻干燥,即可得到产品。
上述生产方法中,具体地,用于重组工程菌培养的培养基为:
1)种子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含量5g/L~25g/L,蛋白胨含量5g/L~20g/L,NaCl含量8g/L~15g/L,氨苄青霉素含量为0.02g/L~1.85g/L,pH值为6.5~7.8;优选的配方为:牛肉膏含量5g/L~10g/L,蛋白胨含量9g/L~15g/L,NaCl含量9g/L~13g/L,氨苄青霉素含量为0.08g/L~1.25g/L,pH值为6.9~7.3;
2)摇瓶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出膏含量15g/L~40g/L,蛋白胨含量8g/L~30g/L,甘油含量2g/L~10g/L,pH值为6.5~7.8;优选的配方为:酵母浸出膏含量20g/L~25g/L,蛋白胨含量11g/L~15g/L,甘油含量3g/L~6g/L,pH值为6.9~7.3;
3)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浆含量50g/L~150g/L,甘油含量为5g/L~30g/L,pH为6.5~7.5;优选的配方为:玉米浆含量为70g/L~100g/L,甘油含量为9g/L~14g/L,pH为6.9~7.3。
上述生产方法中,具体地,培养条件如下:
摇瓶培养条件:接种量0.5%~5%,温度30℃~40℃,振荡转速180rpm~300rpm,装液量8%~25%,培养0h~10h后加入诱导剂IPTG,终浓度为1g/L~10g/L,诱导8h~24h。优选的摇瓶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2%,温度35℃~38℃,振荡转速200rpm~230rpm,装液量10%~15%,培养1h~4h后加入诱导剂IPTG,终浓度为2g/L~4g/L,诱导1h~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工业学院;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工业学院;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63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