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瓣模式薄壁管件周向力学性能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6400.2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3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范娟;李付国;虞文军;李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慕安荣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式 薄壁 管件周 力学性能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领域,具体是一种通过挤胀方式测试薄壁管件周向力学性能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设备等领域无不涉及管件、管套的使用。以飞机为例,管路系统是飞机的生命线,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飞机的整体性能。因此提高管路系统的技术水平,对提高飞机性能非常重要。液压管路是飞机所有管路中工作压力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的一部分,飞机管路系统技术的高低就集中体现在液压管路系统中。对于液压系统来说,在同等功率条件下,工作压力越高,所要求的动筒和油泵活塞底面积就越小,管路流量也要求越小,因而液压系统的整体尺寸会减小,重量会减轻,而较低的介质流速也减少了在管路中流动的功率损失。因此,液压系统及其标准件技术研究是航空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由于液压管路工作压力的提高,将给液压系统的设计带来许多新问题,主要归结为强度和密封两大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管件的强度问题。
传统方式是将薄壁管剖开、碾平,制备出拉伸试样后测试管件的周向力学性能。但是在碾平的过程中出现再次变形,所以测得的数据就不能准确地代表管件的周向力学性能值,更何况对于小尺寸薄壁管件根本就无法剖开、碾平,并制样。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方法中难以精确测得薄壁管件周向力学性能的弊端,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瓣模式薄壁管件周向力学性能测试装置。
本发明包括锥形压头、瓣模和保护套;瓣模置于被测试的管件中,并且两者之间间隙配合;锥形压头位于瓣模内,一并置于保护套内;保护套的最大内径与锥形压头的平台外径之间间隙配合。锥形压头的一端为与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压头接触的配合平台,另一端锥形的挤胀工作端;锥形压头挤胀工作端锥度的半锥角为8°或10°或12°或15°。锥形压头上配合平台的外径同保护套的最大内径。
所述的瓣模由多瓣外形和结构均相同的模瓣组成;组合后的瓣模为中空圆柱形,其内孔为锥形,并且该内锥形与锥形压头的锥度相同;在各瓣模瓣两端的外圆周表面分别有弹性圈的安装槽;瓣模外径同被挤胀测试管件的内径,高度同被挤胀测试管件的高度。
所述的保护套的内孔为贯通的台阶孔;保护套一端内孔的孔径同锥形压头配合平台的外径;保护套中部内孔的孔径大于被测试管件外径6mm~12mm;保护套另一端的孔径大于与之配合的锥形压头锥形端的外径,使锥形压头的锥形端装入该内孔后与保护套不干涉。
利用本发明挤胀薄壁管件时,通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压头驱动锥形压头向下作轴向运动,从而使锥形压头驱动瓣模径向向外撑开,对管件进行挤胀,最后将管件胀裂,从而实现对其周向力学性能的测试。
本发明利用了装置中的锥形结构特点以及瓣模的分瓣结构特点,实现了该测试装置在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机上受载过程中将轴向压力转换为径向的胀形力,起到改变力的传递方向,从而实现对薄壁管件的胀形,解决了薄壁小尺寸管件力学性能测试。与现有的测试装置相比,该装置能直接对薄壁管件进行测量,不必将薄壁管剖开、碾平,制备出拉伸试样后测试管件的周向力学性能以满足现有测试装置对试样尺寸要求。同时,测试结果也消除掉了试样制备过程中带来的测试误差,提高了测试精度。随着该测试装置更进一步推广应用,可以准确获得薄壁管件真实的周向力学性能,从而对后续薄壁管件的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了精确的力学性能支持,因此可以提高工程可靠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管件周向应力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测试装置受力示意图;
附图3是瓣模主视图;
附图4是瓣模俯视图;
附图5是模瓣三维图;
附图6是保护套主视图;
附图7是保护套的A向视图。其中:
1.锥形压头 2.瓣模 3.薄壁管件 4.保护套 5.弹性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测试7050高强铝合金管件周向力学性能的装置。所适用试件的具体尺寸为20mm×1mm,高度为20mm。
本实施例包括锥形压头1、瓣模2和保护套4。锥形压头1和瓣模2均采用Cr12Mo1V1钢制成,保护套4采用45#钢制成。瓣模2放置于被测试管件3中,并且两者之间间隙配合。锥形压头1位于瓣模2内,一并置于保护套4内。保护套的最大内径与锥形压头的平台外径之间间隙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64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应力环自动加载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夹具单体及其组合的工件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