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向外部装置供应电力的设备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6079.8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5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水尾佳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陈立航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部 装置 供应 电力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供应电力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向外部装置供应电力的设备,已知一种使用电磁感应以非接触方式对外部装置充电的充电设备。非接触充电设备使用下面的机制进行充电:改变(激励)施加至充电设备的初级线圈的电压,以改变充电目标装置的次级线圈周围的磁通量,从而使次级线圈生成电动势(例如,参考日本特开平10-233235号公报)。
这类非接触充电设备主要用于对可能被弄湿的电动剃须刀和电动牙刷等装置充电。
与传统充电方法不同,非接触充电方法消除了用于使终端接触或者通过线缆连接充电目标装置的步骤。为此,在各种类型的装置中提出了非接触充电方法。
如果可以如上所述以非接触方式对各种类型的装置充电,则可以想到这样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单个充电设备装备有多个初级线圈以同时对多个装置充电。
如果以非接触方式同时对多个装置充电,则各初级线圈同时对不同装置充电。如果所使用的电池和电路的特性在装置之间不同,则重要的是针对初级线圈识别充电目标装置,以向该装置供应适当电力。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向具有电池的多个外部装置供应电力的设备,包括:多个电力供应单元,用于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多个外部装置供应电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电力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所述信息表示所述多个外部装置中的各个外部装置是否正在接收电力;以及识别单元,用于基于所获取的所述信息,识别所述多个电力供应单元中的各个电力供应单元将电力供应至的外部装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向具有电池的外部装置供应电力的设备,包括:多个电力供应单元,用于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外部装置供应电力,其中,所述外部装置配置在与所述多个电力供应单元相对应的多个预定区域中;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外部装置;显示单元,用于显示与识别出的多个外部装置有关的信息;以及控制单元,用于控制识别出的多个外部装置,以在识别出的多个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在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向具有电池的多个外部装置供应电力的方法,包括:通过多个电力供应单元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多个外部装置供应电力;通过获取单元获取与电力接收状态有关的信息,所述信息表示所述多个外部装置中的各个外部装置是否正在接收电力;以及通过识别单元基于所获取的所述信息识别所述多个电力供应单元中的各个电力供应单元将电力供应至的外部装置。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充电系统;
图2A是示出充电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2B是示出充电目标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用于识别充电目标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充电系统;
图5是示出用于识别充电目标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用于识别充电目标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示出模式信号;
图8示出模式信号;
图9A是示出充电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9B是示出充电目标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示出用于识别充电目标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充电目标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用于识别充电目标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充电系统;
图14是示出充电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用于识别充电目标装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典型实施例的充电系统;
图17是示出充电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18示出充电设备的显示画面;以及
图19是示出充电设备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60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