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2140.8 | 申请日: | 200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45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岛崎定幸;多林逸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2/12 | 分类号: | B60R22/12;D03D1/00;D06M13/02;D06M13/224;D06M15/227;D06M15/53;D06M15/643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苏卉;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汽车等高速移动体的乘员进行限制的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用安全带装置具备通过从卷收器拉出并穿挂于穿挂部件上的织带对乘员进行限制的结构。作为该穿挂部件通常使用设置于B柱等的被称为肩部固定器、贯通固定器、贯通环等部件。
为了能够轻快地拉出和卷绕该织带,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小辊设置于穿挂部件上的内容,然而并没有达到充分的效果。
此外,一直以来,还在设法减轻织带和穿挂部件的摩擦,以使织带的拉出性、卷绕性良好。作为它们的处理剂,提出了包含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嵌段化合物的涂布处理剂(专利文献2)、聚醚聚酯化合物类处理剂(例如专利文献3)以及高级脂肪酸的支链醇酯和非离子活性剂的组成物为主成分的处理剂(专利文献4)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359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4-669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8848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2-175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2的处理剂,由于安全带的长期使用会造成树脂脱落、长期使用后的安全带的平滑性和收纳性容易下降。对于专利文献3的处理剂,虽然不会造成树脂的脱落等,暂且能够满足常温下的平滑性和耐磨损性,然而存在在冬季的气温为-30℃左右的极寒地带无法保持平滑性的问题。此外,上述专利文献4的处理剂在平滑性和耐磨损性方面并不充分。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带卷绕性良好的安全带装置,即使在-30℃左右的低温下也能发挥良好的平滑性,且即使在长期反复使用后或在高温(80℃)下使用后,平滑性也下降很少。
第一方式的安全带装置包括:织带,将织带用处理剂附着于织带基材而形成;卷收器,用于卷绕该织带;以及穿挂部件,滑动自如地穿挂该织带;其特征在于,该织带用处理剂以在-30℃下的粘度为35至100,000mPa·s的烃类合成油为必需成分。
第二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上述烃类合成油是包含碳原子数为3至24的α-烯烃作为必需构成单元的聚乙烯-α-烯烃、和/或包含乙烯和碳原子数为3至24的α-烯烃作为必需构成单元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
第三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该织带用处理剂还包含-30℃的粘度为35至45,000mPa·s的硅油,并且,所述烃类合成油/该硅油的重量比为95/5至50/50。
第四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中,该硅油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氨基改性聚硅氧烷中的至少一种。
第五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该织带用处理剂还包含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并且,所述烃类合成油/该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重量比为99/1至30/70。
第六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中,该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是多元醇脂肪酸酯和/或多元醇脂肪酸酯环氧烷加成物。
第七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织带基材由对合成纤维进行2/2变化斜纹编织而成的织物构成。
第八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织带基材由对合成纤维进行正则编织或者破斜纹编织而成的织物构成。
第九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者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将该织带挂在水平的试验棒上并使两侧向铅垂下方垂下,分别均等地施加载荷,在+20℃和-30℃下进行试验以测定增加一侧的载荷而使织带开始移动时的载荷W,在此情况下,若用W20表示+20℃的该载荷W,用W-30表示-30℃的该载荷W,则W20/W-30在0.75以上;
其中,所述试验棒为:
直径:15至25mm;
材质:镀铬钢;
表面粗糙度:7至17μm。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安全带装置即使在-30℃的极寒地带、长时间反复使用后、或高温(80℃)下使用后,也能将接近常温的卷绕力传递给比穿挂部件更靠向前端侧的织带,从而能够轻快地卷绕织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株式会社,未经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21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