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组装轮胎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19915.1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63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G·曼奇尼;M·马尔基尼;M·巴拉比奥;S·博拉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30/20 | 分类号: | B29D30/20;B29D30/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意大***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组装 轮胎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组装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更详细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构建生胎的方法和装备,该生胎随后进入硫化循环,以获得成品。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胎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胎体帘布层具有与相应的环形锚定结构接合的分别相对的端部垫带,锚定结构结合到通常称为“胎圈”的区域中,胎圈的内径基本上对应于轮胎在相应轮辋上的所谓“装配直径”。
胎体结构与带束结构相关联,带束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带束层,该带束层布置成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胎体帘布层成径向叠置的关系,并且胎体帘布层设置有织物或金属增强帘线,该织物或金属增强帘线交叉定向和/或设置成基本上平行于轮胎的圆周延伸方向。在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位置处,设有胎面带,和其它构成轮胎半成品的部件一样,胎面带也是由弹性体材料构成的。
弹性体材料的相应侧壁在轴向外部位置处进一步设置到胎体结构的侧表面上,每个侧壁从胎面带的一个侧边缘延伸,直到靠近用于胎圈的相应环形锚定结构。在“无内胎”型轮胎中,通常称为“衬里”的气密涂层覆盖轮胎的内表面。
在通过组装相应的部件而构建生胎之后,通常执行硫化和模制处理,其目的是通过弹性体复合物的交联确定轮胎的稳定性,以及在侧壁处压印期望的图案和可能的图形特色标记。
胎体结构和带束结构通常在相应的工位彼此分开地制造,以在第二时间再相互组装在一起。
更详细地,胎体结构的制造首先设想的是,将胎体帘布层施加到构建转鼓上,以便形成所谓的基本圆柱形的“胎体套筒”。胎圈的环形锚定结构装配或形成在胎体帘布层的相对的端部垫带上,接下来端部垫带卷绕环形结构,以便将环形结构封闭成环。
在第二或辅助转鼓上制造所谓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包括彼此以径向叠置的关系施加的带束层,并且胎面带可能在径向外部位置处施加到带束结构。然后,从辅助转鼓上拾取外套筒以联接到胎体套筒。为此,绕胎体套筒同轴地设置外套筒,然后,例如通过胎圈的相互轴向靠近并同时允许压力下的流体进入胎体套筒,以便引起胎体帘布层的径向膨胀,直到胎体帘布层粘接到外套筒的内表面上,而将胎体帘布层成形为超环形构造。
胎体套筒对外套筒的组装可以在用于制造胎体套筒的同一转鼓上进行,该情况称为“单级构建方法”或“单级方法”。
还已知的是所谓“两级”型构建方法,其中,所谓的“第一级转鼓”用于制造胎体套筒,而在所述的“第二级转鼓”或“成形转鼓”上执行胎体结构和外套筒之间的组装,从第一级转鼓拾取的胎体套筒和随后从辅助转鼓拾取的外套筒被输送到“第二级转鼓”或“成形转鼓”上。
本文中的术语“初级半成品”表示弹性体材料的连续细长元件、织物和/或涂有橡胶的金属帘线、带状元件。要指出的是,对于本发明的目的,“带状元件”指的是切割成一定尺寸的弹性体材料带,包括一个或多个织物或金属增强帘线。这些初级半成品自身以适当的量使用,以便使用一个或多个上述元件构成轮胎,而不需要存储半成品。
EP 1 312 462公开了一种构建系统,其中设置有相应转鼓的帘布层进给工位、胎体构建工位、组装工位和带束构建工位沿着生产线布置。在从一个工位到另一个工位进行处理、从转鼓移除制造制品以及将制造制品放置在下一个工位的转鼓上的情况下,能够沿着生产线运动的运输构件执行制造制品的输送。
申请人与本申请相同的WO 2004/041521公开了一种构建系统,其中胎体套筒形成在初级转鼓上,而在辅助转鼓上制造带束结构。接下来在带束结构上形成胎面带,之后从辅助转鼓拾取由带束结构和胎面带构成的外套筒以与放置在初级转鼓上的胎体套筒联接。为此,输送环将外套筒放置到绕胎体套筒的同轴中心位置上,胎体套筒成形为超环形构造,以便确定胎体套筒与外套筒的组装。
EP 1 481 791公开了一种包括多个胎体构建工位的轮胎生产系统,这些胎体构建工位分布成相互具有预定距离,以便在沿着胎体构建线顺序地输送的相应胎体构建转鼓上制造胎体结构。沿着带束生产线,在以相互成预定距离分布的带束构建工位之间顺序地移动的相应带束构建转鼓上形成设有胎面带的带束结构。在硫化模具中相互组装胎体和带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未经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99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