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扶手箱有效
申请号: | 200920307005.3 | 申请日: | 200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4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杨健;赵福全;周立双;王琪;梁文伟;李宏华;吴成明;丁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7/04 | 分类号: | B60R7/04;B60N3/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张向飞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扶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的内装饰件,特别是一种汽车扶手箱。
背景技术
在汽车驾驶室和副驾驶室之间安装有一个能够放置水杯或/和存储小物品的扶手箱。扶手箱除顶面以外的其余面大多有其他汽车部件遮挡,于是扶手箱的开口一般位于扶手箱的顶面上,于是该开口的端盖主要有两种,1、端盖的一边铰接在箱体,相对边能够与箱体形成卡接固定,而使用时拉开或打开卡接翻开端盖;2、端盖整体滑动连接在箱体上,为了使端盖灵活滑动,在端盖和箱体之间设有滑轨。目前,滑轨只能解决在X、Z轴方向的固定方式问题,而不能实现X轴方向的良好滑动,该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会出现导向板与滑轨在X方向松动现象。如果在滑轨上设计沿Z轴方向的凸台结构,从而又会导致导向板与滑轨过度摩擦,产生异响,影响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在滑轨上设置与滑盖相配合的弹性件,在滑盖活动和静止时,滑盖与滑轨之间间距能够自动调节,并使滑盖活动更灵活的汽车扶手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扶手箱,包括滑盖和具有开口的箱体,在箱体开口的两侧设有平行设置的滑轨,滑盖的两侧嵌入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轨上设有弹性件,该弹性件抵压在滑盖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弹性件包括由长条状的弹簧片弯曲而成且呈圆弧状的顶压部,顶压部抵压在滑盖上;顶压部的两端向外翻折并延伸形成底座,底座固定在滑轨上。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顶压部抵压在滑盖上形成的抵压线与滑盖的滑动方向垂直。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底座呈“U”形且其自由端固定在滑轨上。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滑轨上开有凹槽,弹性件的底座位于凹槽内。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顶压部抵压在滑盖的上表面上,与滑盖的下表面相抵靠的滑轨接触面上具有条状的凸条。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顶压部抵压在滑盖的下表面上,与滑盖的上表面相抵靠的滑轨接触面上具有条状的凸条。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凸条的纵轴线与滑盖的滑动方向垂直。
在上述的汽车扶手箱中,所述的滑轨上设有护板,该护板位于滑盖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扶手箱采用在滑轨上设置与滑盖相配合弹性件,该弹性件能使滑盖活动更灵活,固定更牢固;本汽车扶手箱还具有结构简单,固定牢固、安装使用方便、通用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扶手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扶手箱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滑轨;11、导向槽;12、凸条;13、凹槽;2、护板;3、弹性件;31、顶压部;32、底座;4、滑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扶手箱包括箱体、滑盖4、滑轨1、弹性件3、护板2。
具体来说,箱体上具有供物品取出和放入的开口,该开口为矩形。在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根滑轨1,两根滑轨1相互平行,滑轨1上具有导向槽11。滑盖4呈矩形板状,滑盖4的两侧均嵌入滑轨1的导向槽11内,上述的导向槽11相对设置,于是嵌入导向槽11内的滑盖4的两侧边相对,滑盖4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导向槽11的上下侧壁相靠。
导向槽11的上侧面上具有条状的凸条12,凸条12的横截面呈圆弧形,凸条12的纵轴线与滑盖4的滑动方向垂直。在导向槽11的下侧面上开有凹槽13,弹性件3位于凹槽13内,弹性件3的两端分别作用在滑轨1和滑盖4的下表面上。滑盖4在弹性件3的作用下,滑盖4的上表面抵靠在导向槽11上侧面的凸条12上。本方案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导向槽11的下侧面上具有条状的凸条12,导向槽11的上侧面上开有凹槽13,弹性件3位于凹槽13内,滑盖4在弹性件3的作用下,滑盖4的下表面抵靠在导向槽11下侧面的凸条12上;在实际生产中前者方案更实用。上述的凸条12和弹性件3均沿着滑盖4滑动方向均匀设置两个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70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户内六氟化硫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
- 下一篇:电信接头压接工具的改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