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基炭膜处理船舶压载水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88273.5 | 申请日: | 200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0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宋成文;王同华;刘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J4/00 | 分类号: | B63J4/00;C02F1/4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116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基炭膜 处理 船舶 压载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船舶压载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船舶频繁地来往于世界各地,船舶压载水作为一种外来物种传播的有效媒介物,使得不同水域的物种得以传播到其他水域。据估计,全球每年由船舶携带的压载水约有120亿吨,每天存在于船舶压载水中随船周游世界的生物多达3000种,到目前为止,大约有500种物种已经被确认是由压载水传播。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性传播,破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近岸和沿海的生态系统,威胁当地物种的生存,甚至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压载水转移引起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该公约旨在通过对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的控制与管理,来防止、尽量减少和最终消除因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的转移对环境、人体健康、财产和资源引起的风险。根据公约的规定,所有船舶都必须最终按照D-2要求进行压载水的处理。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采用加热、氯及氯化物、过氧化氢、臭氧、超声波以及紫外线辐射等多种机械、物理、化学方法对压载水中生物进行处理,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处理技术能满足IMO提出的5项标准,即安全、实用、经济、有效且环境容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安全、实用、经济、有效的煤基炭膜处理船舶压载水的装置,以解决由于船舶压载水转移而引发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
其具体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煤基炭膜处理船舶压载水的装置,包括压载水进口接头、压载水出口接头、预处理装置、进口端阀门、进舱端阀门、进口端压力表、进舱端压力表、膜池、浓缩水出口接头,压载水进口管路,煤基炭膜,密封圈,压载水进舱管路,浓缩水出口管路。压载水进口接头连接压载水进口管路,压载水进口管路上先后设置预处理装置、进口端阀门、进口端压力表和膜池,预处理装置设置有过滤网等装置,能将大体积悬浮物处理掉,定期清洗,保证预处理装置正常使用。进口端压力表和出舱端压力表的作用是通过压力表检测,对水压进行适当调节,保证处理过程顺利完成。膜池内为膜组件,包括内部的煤基炭膜和两端的密封圈。煤基炭膜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通道的煤基炭膜组成,也可由一个或多个多通道的煤基炭膜组成,对煤基炭膜可以清洗再生使用。煤基炭膜的出口端连接浓缩水出口管路,在浓缩水出口管路末端设置有浓缩水出口接头。膜池连接压载水进舱管路,在压载水进舱管路上依次设置进舱端压力表、进舱端阀门,末端设置压载水出口接头。
在船舶压载水加载过程中采用煤基炭膜对压载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等进行过滤处理,避免由于船舶压载水转移而引发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应用时将煤基炭膜处理船舶压载水的装置直接嵌入到船舶上现有的压载水加载系统管路中,通过压载水进口接头将本实用新型装置与现有压载水加载系统进口管路相连接,在船舶加载压载水时,压载水经过压载水进口管路后经预处理装置处理后进入膜池内,经膜池内的煤基炭膜处理后,将压载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等过滤掉,避免了由于船舶压载水转移而引发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处理后的压载水经压载水进舱管路最终进入压载舱,处理后的浓缩水经浓缩水出口管路排出。浓缩水出口管路与船上压载水排放管路相连或直接排到海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用煤基炭膜技术处理船舶压载水可以实现安全、实用、经济、有效且环境容许,易于在船上进行大规模推广。能有效地过滤掉压载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等,解决由于船舶压载水转移而引发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膜池部分结构原理图。
图中:1.压载水进口接头,2.压载水出口接头,3.预处理装置,4.进口端阀门,5.进舱端阀门,6.进口端压力表,7.进舱端压力表,8.膜池,9.浓缩水出口接头,10.压载水进口管路,11.煤基炭膜,12.密封圈,13.压载水进舱管路,14.浓缩水出口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附图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事大学,未经大连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82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