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易于开松绵的喂绵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36746.7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0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郭定国;孙际祥;胡智明;王先燕;张桂玲;邱国祥;黄嫔;林忠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 |
主分类号: | D01G9/16 | 分类号: | D01G9/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6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易于 开松绵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丝绵加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能使精干绵完全开松、易于开松的喂绵机构。
背景技术
丝绵不仅保暖、轻柔、弹性良好,而且具有良好的卫生保健功能,故有“纤维皇后”之美称,是高档棉衣、棉被的填充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干丝绵机逐渐取代了工作效率低的手工制丝绵,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目前干丝绵机的喂绵机构,一般采用双根渐开线齿形齿轮轴对滚夹送精干绵,这种结构存在着如下问题:
如图1所示,精干绵被夹紧点13到针辊针尖14的理论距离为L≈R+δ,其中R为齿轮轴1、2的半径,最小值为18mm;δ为齿轮轴1、2的公切线到针辊3针尖的距离,最小值为6mm。因此L最小值为24mm,而绝大部分蛹衬、削口茧盖的平面尺寸均小于24mm,所以有些蛹衬、削口茧盖甚至有些小茧,当已被齿轮轴1、2释放时,由于距离不够,针辊3的针尖还没来得及抓住这些蛹衬、削口茧盖或小茧开松,这些蛹衬、削口茧盖或小茧就被原封未动的夹在精干绵中而附在针辊3上,或者落在机架腹腔内。从而导致在丝绵产品中混有杂质,严重影响丝绵品质,同时若在机架腹腔内落绵,则需重新夹在精干绵中进行二次喂入加工,影响生产效率。
另外,因加工时,针辊高速旋转,使得在送绵口15处形成向上的气流,同时上齿轮轴在针辊边也是向上运动的,这样就使得散落的丝绵很容易缠绕在上齿轮轴上面,需要不断的清理,耗费大量辅助工时,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传统的干丝绵机的喂绵机构严重地制约了丝绵产品的质量和丝绵加工的劳动生产率,需要通过改进,以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使精干绵开松完全,生产效率高的易于开松绵的喂绵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易于开松绵的喂绵机构,包括尖端板、支架、转轴和电机,所述尖端板固定在支架上,所述转轴分别与支架、电机相连接,所述转轴位于尖端板侧边,转轴与尖端板之间设有一可夹紧传送精干绵的间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尖端板的下方设有倒角边;所述转轴位于倒角边的侧边;所述间隙为转轴的齿面或轴面与尖端板的倒角边之间形成的间隙。
所述倒角边的倒角为15~30°,所述尖端板的倒角边过渡处形成刀边;所述刀边呈现圆弧状,其圆弧半径为0.5~1.5mm。
所述转轴的中心线低于尖端板下方的边缘5~10mm。
所述支架为龙门式支架,所述支架的横梁上设有螺钉孔,所述尖端板通过螺钉与螺钉孔配合固定在支架的横梁上。
所述转轴端部安装有滚动轴承和轴承座,所述转轴与滚动轴承配合,所述滚动轴承卡在轴承座内;所述支架的立柱上设有滑动槽,所述轴承座置于滑动槽内;所述转轴通过轴承座置于滑动槽内,与支架连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本易于开松绵的喂绵机构还包括弹簧和调节螺钉,所述弹簧与调节螺钉相连接,所述弹簧与轴承座相连接;所述调节螺钉与支架相连接。所述弹簧与调节螺钉可用于调节传送精干绵的夹紧力。
所述转轴为锯齿形齿轴、滚直纹花轴、滚网纹花轴或钢芯橡胶辊。
所述锯齿形齿轴的轮齿为直齿或螺旋齿。
所述转轴为采用与精干绵静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如含铬的材质制成的转轴;所述尖端板为采用与精干绵动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制成,如碳素钢材质;所述支架为扁钢拼接而成的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电机驱动转轴转动,精干绵通过传送机构传送粘附在转轴上,并随转轴转动被带到转轴与尖端板之间的间隙(喂绵口);弹簧通过轴承座施加于转轴一定的夹紧力,转轴与尖端板之间通过夹紧力夹紧被带到喂绵口之间的精干绵,并将其夹紧传送给针辊进行开松加工,夹紧力通过调节螺钉和弹簧的初始长度进行调节控制;尖端板与精干绵的动摩擦系数小,精干绵容易沿尖端板滑动,而转轴与精干绵静摩擦系数较大,精干绵很容易随转轴转动,因此在传送过程中不产生阻碍而影响喂绵加工的现象。因精干绵夹紧点到干丝绵机针辊针尖的距离不受齿轮轴半径的影响,即精干绵夹紧点到干丝绵机针辊针尖的距离很小,当精干绵送出间隙(喂绵口)及尖端板外侧时,同时干丝绵机的针辊的转动到转轴处,精干绵被针辊针尖及时抓住开松,故开松完全,而又不会因抓力作用,使得精干绵从针辊与夹紧点之间突然脱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取消了上齿轮轴,不存在缠绕现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未经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67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竹纤维、棉纤维混纺毛巾
- 下一篇:一种湿蚀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