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22596.4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1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杨运岭;南松;李玉顺;米景芬;赵明岗;安晨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11/044 | 分类号: | F16K11/044;F16L37/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集成化 油路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压系统切换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
背景技术
油路(或油源)转切换是液压系统领域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大型工程液压设备,由于其体积庞大,为了运输方便,常常把一个大设备分成若干个部件。当使用时再把各个部件拼装、连接在一起,连接各个部件油路经常用到的就是软管和快速接头。如果仅仅是油路连接,用快速接头就足够了;如果是两个油源之间的连接、切换,仅使用快速接头还不够,还要考虑两个油源之间的隔离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措施,这样就造成系统元件众多,设计复杂,占用很大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使油路隔离和防止渗漏融为一体,并可以满足系统可靠性、安全性、高度集成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用于对设备的油路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转接头组件,又包括:
一转接头阀体,为中空柱体,一端为转换连接端,另一端连接设备外的储油装置,所述转接头阀体内邻近连接端设有第一弹性体;
一转接头阀芯,设置在所述转接头阀体内且位于所述转换连接端与第一弹性体之间,所述转接头阀芯上设有向所述转接头连接端外延伸的顶推件;
一转接固定件,具有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转接头阀体的外壁上;
一换向阀组件,通过所述转接固定件与所述转接头组件相连,包括:
一换向阀体,为中空柱体,一端为换向连接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换向连接端设有与所述转接固定件相配的固定结构,所述换向阀体内从封闭端向连接端设置第二弹性体,所述换向阀体壁面上且位于第二弹性体设置区域内轴向设有连接设备油箱的油液进口和油液出口;
一换向阀芯,设置在所述换向阀体内且位于所述换向连接端与第二弹性体之间,所述换向阀芯上向连接端设有与所述顶推件相对应的堵柱。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连接端的端口,其内孔为锥面孔,所述转接头阀芯与所述转换连接端的配合面为锥度一致的锥面。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阀芯的最大外径小于所述转接头阀体的最大内径。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体具有第一内径段,所述换向阀体的连接端具有第二内径段,所述第一内径大于第二内径,所述换向阀芯的内端与所述第二弹性体相抵,其外径与所述第一内径紧密配合,所述换向阀芯的外端的外径与所述第二内径紧密配合。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芯上设有油路通道。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固定件为固定在所述转接头阀体的外壁上的螺母,所述转换连接端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螺母相配的外螺纹。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体为弹簧,其弹簧座固定在所述转接头阀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弹性体为弹簧,其弹簧座固定在所述换向阀体内的封闭端。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阀芯的外锥面上、所述换向阀芯的内端的外径上分别设有密封件。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与所述转接头阀芯及所述换向阀芯硫化一体成型。
上述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芯的外端具有一凹孔,所述堵柱设置在所述凹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集成了快速接头的优点,还具有在接通、断开时自动转换油路的特点,类似一个机械限位梭阀;同时克服了快速接头在零压时容易渗漏的缺点;该油路开关采用螺纹锁紧方式,避免了快速接头因疏忽容易脱开的缺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关闭状态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集成化油路开关开启状态结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转接头组件
11 转接头阀体
12 第一弹簧座
13 转接头阀芯
14 固定连接螺母
15 第一弹簧
16 顶推件
17 紧固件
18 油管
19 定位柱
20 换向阀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未经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25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