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双级曲轴扭转减振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0210.8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48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段小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拓普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126 | 分类号: | F16F15/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31580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曲轴 扭转 减振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隔振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双级曲轴扭转减振器装置。
背景技术
曲轴扭转减振器广泛应用于内燃机领域以减小曲轴的扭转振动。扭转振动幅值大到一定程度若得不到控制则可能会造成曲轴及其连接件的断裂而产生疲劳破坏。扭转减振器可减低振动幅值并通过减振器的阻尼将振动能转化为热能耗散。由于振动能量的耗散,曲轴的强度要求可适度降低,进而减轻轴系重量。同时扭转减振器可减小发动机附件系统的振动。通常车用发动机附件系统通过多契带连接驱动轮与各从动轮。各从动轮从皮带的转动获得足够能量从而驱动附件如风扇、助力泵、空气泵、空调压缩机与发电机等。而带动皮带运转的一般是与发动机曲轴前端连接的皮带轮。为减小曲轴传递到附件系统的振动能量,皮带轮需要充当扭转减振器的作用,以降低由于发动机曲轴扭转振动引起的振动幅值。
最常见的曲轴扭转减振器结构形式是轮毂一侧通过螺栓与曲轴前端硬连接,而与皮带连接的齿圈与轮毂通过一弹性体组成一级扭转减振器。由于曲轴扭转减振器轮毂与曲轴前端硬连接,发动机曲轴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扭转振动会传递至扭转减振器,而通过轮毂与惯性质量间的弹性体调试出合理的扭转减振器固有频率与阻尼可大大降低曲轴的扭转振动。
发动机曲轴在旋转过程中产生许多振动峰,其中扭转振动与弯曲振动是两种最常见的被关注的振动形式。扭转振动周期性的绕曲轴轴线方向产生,而曲轴弯曲振动则类似简单悬臂梁的弯曲模态。曲轴的节点往往存在曲轴箱中。前述常见的一级曲轴扭转减振器往往不能降低曲轴如此复杂的振动,减振效果不理想。
为降低发动机曲轴的扭转振动,人们进行了长期探索,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法。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曲轴扭转减振器装置(专利号:CN1991196A),该减振器装置由轮毂、橡胶圈与惯性质量组成,轮毂固定在曲轴前端,轮毂外圈粘有橡胶圈,并且轮毂与齿圈之间设有一储能装置。上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发动机曲轴的扭振特性,降低曲轴的扭转振动。但由于此装置为一级扭转减振器,减振器固有频率单一,对激励复杂的发动机曲轴扭转振动则略显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双级曲轴扭转减振器装置,以解决曲轴扭转振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双级曲轴扭转减振器装置,由一号一级扭转减振器10,二号一级扭转减振器11,第一弹性体5,第二弹性体3,一号轮毂7和二号轮毂6组成,所述的二号轮毂6位于新型双级曲轴扭转减振器装置中部连接发动机曲轴,所述的一号轮毂7于外侧与二号轮毂6螺栓连接。
所述的一号一级扭转减振器10由齿圈2,物体3与第一弹性体5组成。
所述的二号一级扭转减振器11由惯性质量1,第二弹性体3和一号轮毂7组成。
所述的第一弹性体5与二号轮毂6上部连接,第一弹性体5与惯性质量4下部连接,所述的第二弹性体3与轮毂7上部连接,第二弹性体3惯性质量1下部连接。
所述的第一弹性体5和第二弹性体3均由橡胶制成,所述的齿圈2、二号轮毂6、一号轮毂7由灰铁或球墨铸铁制成,所述的物体4由高强度的铝合金或铜制成。
所述的物体8和物体9由特氟龙材料制成。
所述的齿圈(2)通过皮带与发动机附件系统连接。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降低曲轴扭转振动方面明显优于单级扭转减振器且其惯性质量可以比单级扭转减振器的惯性质量做得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拓普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拓普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02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