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取式电子装置及其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7123.2 | 申请日: | 200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749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H05K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红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取 电子 装置 及其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固定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拉把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服务器系统的运算能力与数据储存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随着可用空间的日渐狭窄,对服务器系统所占据的办公室或厂房空间,也有要求其能越来越小的趋势。
一般在服务器系统中会置入多种设备,如:电源供应器、硬盘或风扇等。为了有效利用服务器系统内部空间,各种设备的体积和安装位置均经过最佳化的设计。
当每一种设备放置入服务器系统中后,如何将其取出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通常服务器系统中各种设备排列紧密,手较难抓取设备。再者,设备的重量通常不轻,即便抓取到设备也难以拿出。是故,一般在设备上会加装把手的设计,方便抓取。然而,把手的设计却也带来许多问题,例如把手占用服务器系统内部的空间和把手易松脱而碰撞其它设备等各种问题。
有鉴于此,需要一种新的把手及其固定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抽取式电子装置,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可用以固定拉把的位置,避免拉把松脱或晃动而碰撞四周的对象。固定装置包含枢接机壳的拉把、固定于机壳上的止档件和弹片。
止档件具有固定部和悬置部。固定部固定于机壳上。悬置部越过机壳的边缘,且悬置机壳之外。至少一侧耳固定于悬置部上。侧耳的一端固定在悬置部上,另一端凸出于悬置部之外。侧耳、机壳和悬置部之间定义出一个凹口。
拉把枢接机壳,得以相对于机壳转动。拉把的第一面邻近且面对止档件。弹片的第一端固定于拉把上,弹片的第二端越过拉把的第一面,并悬置于拉把之外。其中,弹片的第二端的一部分选择性地位于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或受压变形而不受侧耳卡挡以脱离凹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当弹片的第二端和侧耳位于相同垂直高度时,第二端卡扣于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当推压弹片的第二端,使得第二端和侧耳位于不同垂直高度时,第二端不受侧耳卡挡而脱离凹口。
由此可知,当弹片的第二端卡扣于凹口中时,犹如门栓一般,拉把将受制于弹片和止档件而无法转动。然而,当弹片受推压变形,进而脱离凹口时,拉把将可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在弹片的第二端上位于凹口之外的部分中设置有凸柱。凸柱的高度大于拉把的厚度。使用者可以透过按压凸柱,以推压弹片的第二端。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出一种抽取式电子装置,其至少包含机壳和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含有止档件、拉把和弹片,止档件的固定部固定在机壳的表面上,悬置部越过机壳表面的边缘且悬置机壳之外。至少一侧耳固定于悬置部上。侧耳的一端固定于悬置部上,且侧耳的另端凸出于悬置部之外。借此,侧耳、悬置部和机壳之间定义出一个凹口。
拉把枢接机壳,得以相对于机壳旋转。拉把的第一面邻近且面对止档件。弹片的第一端固定在拉把上。弹片的第二端越过拉把的第一面,并悬置于拉把之外。
当弹片的第二端和止档件上的侧耳位于相同垂直高度时,弹片的第二端会位于凹口中且受侧耳卡挡,进而限制拉把的转动。反之,当推压弹片的第二端,使得弹片的第二端和侧耳位于不同垂直高度时,第二端将不受侧耳卡挡以脱离凹口,进而解除卡扣。如此一来,拉把便可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抽取式电子装置及其固定装置,可节省其占用服务器系统内部的空间,且其拉把固定可靠,可避免碰撞其它设备,而且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让本新型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是绘示依照本新型一实施例的抽取式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绘示依照如图1所绘示的抽取式电子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A到图3C是绘示依照如图1所绘示的固定装置在不同使用情形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抽取式电子装置 110:机壳
112:表面 120:固定装置
130:止档件 132:固定部
134:悬置部 136:侧耳
138:凹口 140:拉把
142:第一面 144:第二面
146:第三面 148:贯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71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