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晕平衡椅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3701.5 | 申请日: | 200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6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胡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欣欣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3B29/1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40 安徽省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船的抗晕平衡椅。
背景技术:
在车船行驶过程中,乘客在座椅始终处于颠簸状态,造成一些乘客晕车、晕船。目前预防晕船、晕车的方法是吃防晕的药或含生姜等,但这些药物和方法作用慢,而且疗效不理想。是否有能够减轻颠簸座椅,以减轻晕车、晕船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广泛检索,尚未发现相关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车船座椅随车船波动的缺点,提供的一种波动很小的抗晕平衡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晕平衡椅,主要由以下技术特征组成:
a、一个带有支腿的外框架;
b、一个设置于外框架中的内框架;
c、一个设置于内框架内的座椅框架;
d、外框架和内框架前后端分别用水平轴连接;
e、外框架前端设有弹簧支架及相连接的弹簧,弹簧与座椅框架前端的脚踏板形成支撑配合,外框架左右端分别设有弹簧支架,弹簧支架上设有弹簧与内框架形成支撑配合;
f、内框架左右端分别设有支座,支座中设有一根立轴;
g、座椅框架左右端分别设有支座,支座上连接套筒,套筒中设有弹簧,立轴穿过套筒以及弹簧形成支撑配合。
依据上述基本的技术方案,可以有一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外框架和内框架的前端分别设有向下的缺口;
外框架后端设有弹簧与座椅框架配合;
外框架上端设有一个带有棘齿的手柄、下端铰接一个曲柄,曲柄的一端连接一根传动绳,传动绳通过销轴后与手柄相连,曲柄的另一端连接一个半球体,半球体与设置在座椅框架底面的凹形球面槽形成制动配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人体自重控制平衡椅,可以利用人的自重力,在车船前后、左右及超重和失重颠簸晃动时,实现座椅的稳定平衡状态,较全面地解决了晕船的问题。整个装置采用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比使用传感器、电器控制等设备简单,价格低廉。上述车船抗晕平衡椅,对于预防晕船、晕车具有一定作用。可以广泛地安装于舰船、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结构简单,不会影响原有的座位布局。将上述座椅内、外框经适当加长,并将座椅换成床铺时,即可变成抗晕平衡床使用。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列附图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实用新型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晕平衡椅,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a、一个带有支腿的外框架1,其左右端分别设有弹簧支架14,弹簧支架14上设有弹簧15。外框架1前端设有一对向下的缺口11,便于乘客出入座椅;
b、一个设置于外框架中的内框架2,内框架2的两端分别与外框架1上的弹簧15形成防止翻转的支撑配合。
内框架2前端设有一对向下的缺口10、与外框架1中的缺口11相对应,便于乘客出入座椅;
c、一个设置于内框架2内的座椅框架3,它包括上下两层框架、以及座椅后背4的框架;
d、外框架1和内框架2前后端分别用水平轴5连接,当连接于车船体上的外框架1左右摆动时,可以使内框架2保持基本稳定;
e、外框架1前端设有弹簧支架及相连接的弹簧13,弹簧13与座椅框架前端的脚踏板12形成支撑配合;
f、内框架2左右端分别设有支座8,支座8中设有一根立轴9;
g、座椅框架3左右端分别设有支座6,支座6上连接套筒7,套筒7中设有弹簧7a,立轴9穿过套筒7以及弹簧7a形成支撑配合。
详细结构如图2、图3所示,立轴9上设有台阶9a,它穿过支座8中的轴孔并形成支撑定位配合,立轴9上端穿过套筒7以及弹簧7a,立轴9下端连接螺母与弹簧配合,人体的主要重量由立轴9以及上下弹簧7a支撑,当车船体上下波动时,由弹簧进行缓冲,减少波动幅度。弹簧7a与弹簧13共同配合,大幅度减少前后摆动以及上下波动的幅度。
另外,外框架1后端设有弹簧16与座椅框架3配合,减少座椅框架3前后窜动的幅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欣欣,未经胡欣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37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型厢式半挂车的运输单元
- 下一篇:汽车的电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