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43485.4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6988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盛代华;吴明辉;林金泉;张斌;韦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楚江合金铜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2 | 分类号: | C21D9/52;C21D1/26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百智 |
地址: | 241008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合金 连续 退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合金扁线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
背景技术
铜合金扁线主要应用于服装、箱包等的拉链线制作,目前铜合金扁线成型设备包括线材压扁机、退火炉、冷却水池、酸洗槽和成品拉制机,首先将铜合金线材运至线材压扁机处,由线材压扁机将圆线压成粗糙的扁线,制成扁线的粗坯,由于在压扁的过程中线材变形较大而使得扁线变得异常坚硬难于后道加工、且对后道加工设备的损耗严重,所以需将粗坯扁线置于退火炉中对其进行软化,经过退火炉退火的铜合金在高达600度左右的温度下其表面被严重氧化,产生一层氧化皮影响产品的性能和外形美观,为节约时间让退火后600多度的铜合金线材快速冷却下来,还需建立一个较大的冷却水池,冷却后再搬运到酸洗槽处对铜合金进行酸洗处理,除去其表面的氧化层,最后才运到成品拉制机处,进行最后拉制成成品。产品由压扁机压制完后,需先运至退火炉处进行退火,退火耗时2小时以上,温度高达600度左右,即耗能源又耗时间;之后再运到酸洗槽处进行酸洗,将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除去,消耗大量的酸液,同时还损耗了铜,并且酸洗后的废液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为了酸洗废液环保达标需要一系列举措,退火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该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无需酸洗工序,避免了酸洗废液环保达标的系列举措,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要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其包括收放线机构、退火控电柜、退火控电柜上方的第一导电轮、导电过渡轮、退火管、冷却水箱、退火管下方的第二导电轮和冷却过渡轮组,所述的收放线机构使铜合金扁线连续经过第一导电轮、导电过渡轮、退火管、第二导电轮和冷却过渡轮组,所述的退火管的下端伸进冷却水箱中。
所述的退火机构的退火管靠近退火控电柜竖直布置。
所述的退火管具有保温不透气的内管和不锈钢外管,所述的退火管上、下端具有铜合金扁线穿过的小孔。
所述的第一导电轮和第二导电轮的结构相同,其包括导电良好的导电轮轮毂部、与导电轮轮毂部连为一体的导电良好的导电轮轮辐部以及对称设置于导电轮轮辐部两侧的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所述的第一绝缘带、轮辐部和第二绝缘带的端面形成与铜合金扁线相适应的环形凹槽。
所述的导电轮轮毂部和导电轮轮辐部上设置有多个均布的连接螺栓穿过的圆孔,所述的第一绝缘带、导电轮轮辐部和第二绝缘带上设置有多个均布的连接螺栓穿过的圆孔。
所述的导电轮轮毂部的材料为黄铜,导电轮轮辐部的材料为紫铜,所述的第一绝缘带和第二绝缘带均为树脂纤维板。所述的冷却过渡轮组由多个相同结构的水槽导向轮组成,所述的水槽导向轮由金属的导向轮轮毂部、非金属的导向轮轮辐部和多个连接导向轮轮毂部和导向轮轮辐部的螺栓组成。
所述的水槽导向轮的导向轮轮辐部的材料为树脂纤维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采用这样的结构,可避免大量人力物力搬运的工作,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无需酸洗工序,避免了酸洗废液环保达标的系列举措,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合金扁线连续退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导电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水槽导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退火管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图3、图4中,1、第一导电轮;2、导电过渡轮;3、退火管;4、连接臂;5、第二水槽导向轮;6、冷却水箱;7、第一水槽导向轮;8、第三水槽导向轮;9、第二导电轮;10、退火控电柜;11、铜合金扁线;12、导电轮轮毂部;13、第一绝缘带;14、第二绝缘带;15、导电轮轮辐部;16、螺栓;17、螺栓;18、导向轮轮毂部;19、导向轮轮辐部;20、连接螺栓;21、内管;22、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楚江合金铜材有限公司,未经芜湖楚江合金铜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434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