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延伸夹紧作用的夹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37314.0 | 申请日: | 2009-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974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杨卿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卿震 |
主分类号: | B25B9/04 | 分类号: | B25B9/04;B27C7/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凌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延伸 夹紧 作用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木工夹具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具延伸夹紧作用的夹具。
背景技术
一般的木工夹具主要具有二夹块及一矩形杆;其中,二夹块锁固在矩形杆上,而可根据欲夹持的物件的宽度调整锁固在矩形杆上的位置。换而言之,即当欲夹持较小物件时,需将二夹块往矩形杆的中间位置移动,以便于夹持,而欲夹持较大物件时,则将二夹块往矩形杆的两端移动,以符合较大物件的宽度。
然而,无论二夹块如何往矩形杆的两端移动,其所能夹持的物件最大值仍仅为趋近于单一矩形杆的长度,因此若欲夹持超过该矩形杆长度的物件时,则必须更换或取用更大型(或具有更长矩形杆)的夹具,导致使用上有相当多不便之处。
再者,若采用具有较长矩形杆的夹具时,则此夹具的工作强度较为不足(因较长矩形杆的刚性强度较弱,易发生挠曲现象),在使用时易产生无法稳固夹持的情形;况且,较长的矩形杆在携带时也不方便。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目前的夹具结构进行研究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延伸夹紧作用的夹具,其所能夹持的物件大小的范围较为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延伸夹紧作用的夹具,其结构强度较佳。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延伸夹紧作用的夹具,其便于携带。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具延伸夹紧作用的夹具,包含有一第一矩形杆、一第二矩形杆、一第一调整座、一第二调整座、一第一夹块和一第二夹块;第一调整座具有一第一座体及一第一控制件,该第一座体具有分别供第一、二矩形杆穿经的第一通孔与一第二通孔,且该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贯通第一座体的两相对侧,该第一座体一外侧位置上还形成有一第一穿孔;第一控制件置于第一座体内,且一端穿出于第一穿孔外,具有分别供第一、二矩形杆穿经的第一贯孔及一第二贯孔,且该第一贯孔及第二贯孔通贯第一控制件的两相对侧;第一控制件受力在一压制位置至一松放位置间摆动,当位于压制位置时与第一矩形杆连动而与第二矩形杆分离,当位于松放位置时则与第一、二矩形杆分离;第二调整座具有一第二座体及一第二控制件,该第二座体具有分别供第一、二矩形杆穿经的第三通孔与一第四通孔,且该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贯通第二座体的两相对侧,该第二座体一外侧位置上还形成有一第二穿孔;第二控制件置于第二座体内,且一端穿出于第二穿孔外,具有分别供低一、二矩形杆穿经的第三贯孔及一第四贯孔,且该第三贯孔及第四贯孔通贯第二控制件的两相对侧;第二控制件受力在一压制位置至一松放位置间摆动,当位于压制位置时与第二矩形杆连动而与第一矩形杆分离,当位于松放位置时则与第一、二矩形杆分离;第一夹块锁固于第一矩形杆上,具有一第一夹持面;第二夹块锁固于第二矩形杆上,具有一第二夹持面。
上述第一座体内部具有一中空的第一容室,该供第一控制件容置的第一容室与第一、二通孔及第一穿孔连通;第二座体内部具有一中空的第二容室,该供第二控制件容置的第二容室与第三、四通孔及第二穿孔连通。
上述第一容室的壁面上形成有第一凸部,第一调整座还具有一第一弹力件,置于第一容室内,且其一端套接在第一凸部上,另一端与第一控制件连接,当第一控制件位于压制位置时,受第一弹力件顶推而由第一贯孔的孔壁与第一矩形杆抵接,当第一控制件位于松放位置时,压抵于第一弹力件上,使第一贯孔的孔壁未与第一矩形杆抵接;第二容室的壁面上形成有一第二凸部,第二调整座还具有一第二弹力件,置于第二容室内,其一端套接在第二凸部上,另一端与第二控制件连接,当第二控制件位于压制位置时,受第二弹力件顶推而由第四贯孔的孔壁与第二矩形杆抵接,当第二控制件位于松放位置时,压抵于第二弹力件上,使第四贯孔的孔壁未与第二矩形杆抵接。
上述第一、二弹力件分别为一弹簧。
上述第一贯孔的孔径约等于第一矩形杆的断面外廓,第二贯孔的孔径大于第一贯孔的孔径;第四贯孔的孔径约等于第二矩形杆的断面外廓,而第三贯孔的孔径大于第四贯孔的孔径。
上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第一贯孔与第二贯孔、第三贯孔与第四贯孔均分别呈并接连通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卿震,未经杨卿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373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棘轮两用扳手
- 下一篇:一种活塞环槽清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