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型四轮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092346.3 | 申请日: | 2009-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56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董士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士伟 |
| 主分类号: | B60G3/00 | 分类号: | B60G3/00;B60G15/02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绍琳 |
| 地址: | 4548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 四轮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及导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轻型四轮车的减震及导向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轻型汽车前轮一般采用整体式过粱配以方向弯轴装置,前后轮减震采用成组钢板加减震器。传统前轮结构由过梁、减震钢板、钢板托架、减震器、转向弯轴、速度传递装置、刹车装置等组成,结构复杂,任何一个部件出故障都可导致车辆“爬窝”;前轮过梁和弯轴一般采用铸钢件,过于笨重,前后减震钢板结构繁,重量大,不适合于轻型汽年;传统前后轮结构占用空间大,对于轻型车影响较大;传统前后轮结构繁、部件多、造价高,不利于降低轻型车成本。
实用新型目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传统结构的缺陷,克服了结构繁杂、重量大、功率消耗大,占用空间大,造价高等弊端,提供一种造价低、消耗低、污染少、经济实用的轻型四轮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车架,底盘,前、后轮,制动装置和速度显示传递装置,所述前轮包括两个前叉式前轮,两个前叉式前轮的两叉柱顶端分别设置有U型力臂,U型力臂的开口端铰接在两叉柱顶端,U型力臂另一端与方向传递装置的导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后轮减震系统包括两片带有弧度的定位钢板和两个柱式减震器,定位钢板设置在底盘和后轮轴之间。
所述前、后轮上均设置有制动装置,前轮上设置有速度显示传递装置。
所述底盘的后轮位置处设置有向上的凹陷,定位钢板的一端铰接在凹陷前面竖直的底盘上,定位钢板的另一端固定在后轮轴上,柱式减震器设置在底盘和后轮轴之间。
轻型汽车属低速车辆,速度一般在每小时30公里左右,且车辆自重轻,本实用新型装置强度足够,与传统结构对比,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类似摩托车前叉式前轮总成,该结构属于独立悬挂,具备对立悬挂的所有优势,集减震、刹车、速度显示传递置于一体,结构单一,无须其他配套。后轮减震系统结构简单,功能全,减震被果好;经测算,本实用新型装置只是传统装置重量的三分之一。可以有效减轻车辆自重,节省动力;前叉式车轮设计强度高,耐冲击,前叉式前轮是两支点抬轴,传统弯轴是侧边挑轴,本实用新型不会发生轴断轮飞现象;由于前、后轮省去弹簧组及其托架,节省了空间,可使前轮前移后轮后移,增加前后轴距,提高了车辆稳定性,还为后排座椅安装腾出了空间;本实用新型较传统装置造价降低近半。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一人开两人乘坐或一人开三人乘坐的轻型电动汽车或机动汽车。从试制的电动车来看,效果良好。操作极其简便(无档位、无离合器)。而且一条腿或一只胳膊的残疾人也能轻易驾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向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所示,一种轻型四轮车,包括车架1、底盘2和前、后轮,所述前、后轮上均设置有制动装置14,前轮3上设置有速度显示传递装置15,所述前轮3采用的类似摩托车前叉式前轮总成,该结构属于独立悬挂,类似摩托车前叉式前轮总成集减震装置13、制动装置14、速度显示传递装置15置于一体,包括两个前叉式前轮4,两个前叉式前轮的两叉柱5顶端分别设置有U型力臂6,U型力臂6的开口端铰接在两叉柱顶端,U型力臂6另一端与方向传递装置7的导杆8铰接,两个U型力臂6分别铰接在导杆的两端;所述后轮9减震系统包括两片带有弧度的定位钢板10和两个柱式减震器11,定位钢板设置在底盘2和后轮轴12之间。所述底盘2的后轮9位置处设置有向上的凹陷,定位钢板10的一端铰接在凹陷前面竖直的底盘上,定位钢板10的另一端固定在后轮轴12上,柱式减震器11设置在后轮轴12上。当车辆负重到一定程度时,减震器压缩,定位钢板的上弧(G点)与底盘接触参与承重和减震。
实施例2
一种轻型四轮车,包括车架、底盘和前、后轮,所述底盘上的在后轮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凸起,定位钢板的一端铰接在凸起上,定位钢板的另一端固定在后轮轴上。
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士伟,未经董士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923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