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基防锈不粘炊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86779.8 | 申请日: | 200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59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徐红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红春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2;C23C28/04;C23C8/26;C23C8/50;C23C16/4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潘杰 |
地址: | 430051 湖北省武汉市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锈 炊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炊具,特别是一种表面不粘性好、又不易生锈的铁基防锈不粘炊具。
背景技术
铁锅由于其强度高、经济实用等优点,是中国使用最普及的传统炒菜锅。但是,铸铁锅或用钢板冲压而成的铁皮锅,都有易生锈、烹饪食物时易产生局部高温和易粘锅等缺点。为了克服铁锅的以上缺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采取了以下各种表面处理办法:(1)铁锅表面进行搪瓷加工,搪瓷表面的铁锅虽然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耐酸碱盐的防锈性能也好,但在食物烹饪时易产生局部高温和易粘锅,表面脆易崩瓷;(2)铁锅表面进行氮化氧化处理,它虽然表面硬度也较高、耐磨性也好,但仍然克服不了烹饪时易产生局部高温和易粘锅的缺点;(3)铁锅表面进行涂覆加工,由于铁锅表面容易产生局部高温,不适宜采用耐高温在400度以下的聚四氟乙烯等不粘涂料。并且,普通的涂覆铁锅由于水分从涂层微孔中渗入使铁基材生锈而引起涂层脱落。因此,铁锅常用油性涂料或有机硅涂料进行涂覆处理,由于油性涂层或有机硅涂层没有微孔,水分不容易从涂层渗入到基材,但其不粘性、耐高温和耐磨性都很差。
另外,目前市场上的电炊具内锅,其基材为铝、不锈钢、或铝和不锈钢的复合材料。电炊具内锅的表面通常进行聚四氟乙烯不粘涂料或陶瓷质不粘涂料的涂覆处理,由于以上两种涂层存在微孔,如果使用铁基材,那么由于水分从涂层微孔中渗入使铁基材生锈还会引起涂层脱落。因此,铁基材的电炊具内锅,由于存在以上所描述的缺点而不被使用。
总之,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耐酸碱盐的防锈性能好,表面又有不粘性,而且其硬度、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均较好的铁基炊具(包括电炊具的内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酸碱盐的防锈性能好,表面又有不粘性,而且其硬度、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均较好的铁基防锈不粘炊具,以克服现有铁锅的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由铁基材构成,在铁基材表面至少涂覆有一层不粘涂层,其特点是:在铁基材的表面与不粘涂层之间还设置有一层过渡层,过渡层是通过气体或液体氮化工艺在铁的基材上形成的铁氮化合物层,或是通过化学沉积工艺在铁的基材上形成的金属复合氧化物层。
上述不粘涂层是耐400度以上高温的陶瓷质不粘涂层。
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过渡层,一方面过渡层具有良好的耐酸碱盐的防锈性能,另一方面,它又和表面涂层具有良好结合力。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耐酸碱盐的防锈性能,分别用5%碳酸钠、3%醋酸、5%盐水煮沸一小时而不会生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由铁基材构成,在铁基材表面涂覆有一层陶瓷质不粘涂层,在铁基材的表面与陶瓷质不粘涂层之间设置有一层铁氮化合物层或金属复合氧化物层的过渡层。
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5-40微米,优选为10-25微米。
所述陶瓷质不粘涂层的厚度为5-50微米,优选为20-35微米。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首先是将钢板作为基材2,用模具成型为炒锅,再在基材2的表面通过气体氮化工艺形成一层铁氮化合物的过渡层1后,再内外各涂覆一层耐400度以上高温的不粘涂层3(图1);此耐高温的不粘涂层是陶瓷质不粘涂层。陶瓷质不粘涂层是一种金属氧化共聚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结合体,它耐600度以上高温,表面硬度达6-9H(铅笔硬度),和水的接触角为60-100度,是一种硬质耐磨疏水不粘涂层。
本实施例的过渡层1的厚度为10-15微米,陶瓷质不粘涂层3的厚度为15-25微米。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首先是用铸造的方法,制造铸铁为基材2的电饭煲内锅,对铸铁内锅的毛坯用砂轮进行表面打磨,再在基材2的表面通过化学沉积工艺形成一金属复合氧化物的过渡层1后,最后在电饭煲内锅的内表面涂覆一层耐400度以上高温的、硬质耐磨的陶瓷质不粘涂层3,并在电饭煲内锅的外表面涂覆一层有机硅涂层。
本实施例的过渡层1的厚度为15-20微米;陶瓷质不粘涂层3的厚度为25-30微米,有机硅涂层4的厚度为15-25微米。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为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红春,未经徐红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67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