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84232.4 | 申请日: | 2009-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31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卓球;陈建中;朱四荣;宋建国;曾爱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恒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1/00 | 分类号: | F16L2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钢 预应力 混凝土 复合 管材 插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排水管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水管道的插口结构。
背景技术
预应力钢套筒混凝土管是由预应力钢丝、钢套筒、混凝土构成的复合管材,具有刚度高,强度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在大口径管道中,预应力钢套筒混凝土管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其接头为钢制件,钢制插口的橡胶放置槽面裸露在外面,容易锈蚀。而玻璃钢材料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使用寿命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它由插口钢套筒和玻璃钢插头组成,插口钢套筒的左部的外面固定连接有环形的玻璃钢插头;玻璃钢插头上开有2~5道环形凹槽。
所述的玻璃钢插头的左端凸出插口钢套筒的左端0.1cm~3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插口钢套筒的左部的外面固定连接玻璃钢插头,玻璃钢插头上开有2~5道环形凹槽;插口处放置橡胶圈的环形凹槽面为玻璃钢插头,具有玻璃钢管的耐腐蚀的优点,延长了插口的使用寿命长。玻璃钢插头的左端凸出插口钢套筒的左端,防止插口钢套筒受腐蚀,延长插口的使用寿命长。将制作的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取代预应力钢套筒混凝土管原来的钢制插口,将极大的改善预应力钢套筒混凝土管的耐腐蚀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缠绕工艺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修整工艺示意图;
图4是复合钢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玻璃纤维缠绕装置,2-玻璃纤维,3-插口钢套筒,4-模具,5-玻璃纤维织物,6-玻璃纤维织物缠绕装置,7-玻璃钢件,8-磨轮,9-修整装置,10-玻璃钢插头,11-环形凹槽,12-管身钢套筒,13-承口钢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它由插口钢套筒3和玻璃钢插头10组成,插口钢套筒3的左部(即插口端部)的外面固定连接有环形的玻璃钢插头10;玻璃钢插头10上开有2~5道环形凹槽11(本实施例中的图1中采用2道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数量和橡胶圈的形式由管道是否承受内压来进行选择确定)。
所述的玻璃钢插头10的左端凸出插口钢套筒3的左端0.1cm~3cm。
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的制作工艺:如图2、图3所示,
1)、在一圆柱形可以旋转的模具4左部的前侧(图2中的下方为前侧,上方为后侧;图2中的左边为左)设置玻璃纤维缠绕装置1,模具4左部的后侧设置玻璃纤维织物缠绕装置6;玻璃纤维缠绕装置1包括纱架、浸胶槽等,玻璃纤维织物缠绕装置带有预浸装置;
2)、如图2所示,首先将长度为10cm~100cm的插口钢套筒3套到模具4上并固定,玻璃纤维缠绕装置1将经过预浸树脂(树脂在浸胶槽中)的玻璃纤维2在插口钢套筒3的左端部缠绕,玻璃纤维织物缠绕装置6将经过预浸树脂(树脂在浸胶装置中)的玻璃纤维织物5在插口钢套筒3的左端部缠绕(在插口钢套筒上缠绕的长度为5cm~80cm),缠绕1cm~20cm厚度后形成玻璃钢件7,玻璃钢件7的左端凸出插口钢套筒的左端0.1cm~3cm。
3)如图3所示,然后采用带磨轮8的修整装置9在玻璃钢件7上进行修整形成2~5道环形凹槽11(如图1所示,图1中为2个),玻璃钢件7形成玻璃钢插头10(即玻璃钢插头10超出插口钢套筒的插口端0.1cm~3cm);玻璃钢插头10右端的1~2道环形凹槽用于放置橡胶圈进行接头密封,玻璃钢插头10左端的凹槽用于和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或预应力钢套筒混凝土管)的管身紧密结合;最后整体脱模后就形成了一个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
将该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插口结构的插口钢套筒3的右端和管身钢套筒1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管身钢套筒12的右端与承口钢套筒13的左端焊接,构成复合钢套筒(如图4所示)。钢套筒应用于玻璃钢与预应力钢筒混凝土复合管材或预应力钢套筒混凝土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恒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理工大学;恒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842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道偏离的判断和预警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制动缸防尘罩滤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