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避免空鼓引起砼面抹灰层脱落的墙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079990.7 | 申请日: | 200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179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航天建筑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F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1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避免 引起 抹灰 脱落 墙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行业领域,具体来讲涉及一种避免空鼓引起砼面抹灰层脱落的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之,墙体的结构主要由混凝土墙体基层以及附着于该混凝土墙体基层外表面的砼面上的砼面抹灰层构成。建筑抹灰工程是建筑产品中的一项分项工程,是一种基本的饰面。它可以起到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也可以作为各类装饰装修的施工基层(如内外墙面的铺贴,墙纸或墙布的裱糊,内外墙涂料的涂饰等装饰工艺底灰、基面,找平层及粘结层、构造层等)。抹灰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表面装饰效果和装饰质量。
目前,砼面抹灰层的施工工程主要采用的施工工艺为:墙面拉毛——洒水润湿——砂浆搅拌——抹底灰——抹面灰——压光——检验。抹灰工程中最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之一就是空鼓。在现行的国家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定中明确要求空鼓必须进行返工,因为空鼓后的抹灰极易脱落,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可能造成伤害和损坏。墙面拉毛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抹灰是否空鼓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砼面抹灰层的附着力,大部分施工单位在墙面拉毛时,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人工打凿。人工打凿是用錾子在砼表面凿出深3-5mm,间距为100cm的小坑——砼面錾点(如图2所示)。
由于人工打凿于是对砼面的局部进行处理,尤如防水卷材的点粘法施工,打凿部位砂浆粘结可以满足要求,但空隙处的粘结就可能无法满足要求。而且,因空隙处的空鼓加之湿度变化引起砂浆的收缩变形势必造成打凿处粘结力下降,形成大面积的空鼓和抹灰脱落,形成质量缺陷或隐患。目前,随着人工费的日益上涨以及业主对工期要求紧,人工打凿无论从成本上、拉毛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无法满足要求。
根据目前通用抹灰工艺和基层处理方法,造成空鼓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工打凿时,打凿深度浅,粘结力不足造成空鼓。
②、若抹灰工程处于高温季节施工,由于砼面不吸水,不易润湿,而外部气温高,抹灰砂浆凝结时间短、收缩大,从而造成空鼓。
③、基层采用人工打凿时,錾点的密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錾点密度大,抹灰与砼基层的粘结就牢固,反之,粘结不牢固,就容易产生空鼓。
④、材料原因:抹灰砂浆的质量也是产生空鼓的重要因素。若砂浆搅拌不均匀或水泥用量不够,以及水灰比不合适,均有可能造成粘接力不足,从而产生空鼓。
综上所述,产生空鼓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抹灰层与混凝土墙体基体外表面的砼面层的粘结问题。因此,在进行技术改进时未考虑材料、气温和人为的原因,主要针对粘结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期间曾经对人工打凿的砼点密度进行改进,初步确定将原来的錾点间距10cm改为6cm。这样可以提高砼的表面粗糙程度,从而提高抹灰层的粘接力。此改进措施的优点是:没有改变原有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工人容易操作,不需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指导;缺点是: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效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工打凿的成本。
现场实施:措施确定后,在现场确定了300m2的砼面,进行改进实施,其中人工打凿花去6个工日,比原来多用工日将近一倍。抹灰完成后,项目部质检员与项目组对抹灰质量进行了检测。其中空鼓问题比原来仅降低了两个百分点,改进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避免空鼓引起砼面抹灰层脱落的墙体结构。
为能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避免空鼓引起砼面抹灰层脱落的墙体结构,主要包括混凝土墙体基层、及位于混凝土墙体基层两侧作为保护该混凝土墙体基层并作为各类装饰装修的施工基层的砼面抹灰层,混凝土墙体基层与砼面抹灰层之间还设有素浆粘结层,所述素浆粘结层附着于混凝土墙体基层外表面的砼面上,砼面抹灰层附着于该素浆粘结层上。
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进,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墙体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航天建筑工程公司,未经四川航天建筑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799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