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装置及其使用该电池装置的手电筒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9415.0 | 申请日: | 200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85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张艺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艺膑 |
主分类号: | F21L4/00 | 分类号: | F21L4/00;F21V2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何淑珍 |
地址: | 5295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装置 及其 使用 手电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装置及其使用该电池装置的手电筒。
背景技术
现有应用到手电筒的电池装置结构大概有三种。一种为正/负极异端,此种电池装置需使用者分清电池装置极性,正确放入手电筒后,电筒才能正常工作,其缺点是消费者容易将电池盒极性搞混,从而将电筒损坏。第二种为正/负极同端,使用者只能将电装置有正/负极的一端放入,手电筒才能正常工作,由于正/负极同端,正/负两极容易接触,引起整个电池装置短路,损坏电池。第三种是第二种的改进结构,中国专利200720061546.3公开了该结构,它在正/负极端的另一端增加开关,并固定在电池装置上,它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正/负极易接触引起短路的问题,但是由于一般的使用者难区分开关的开合状态,如果开关在合的位置上,同样存在电池易短路的危险,并且由于整个电池装置旋接在手电筒后盖上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难以直接转换线型开关形成其它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性高、不容易短路的电池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池装置,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池组,该壳体的前端设有正极引线设备和第一辅助引线设备,该壳体的后端在与第一辅助引线设备对称的位置设有负极引线设备,该壳体的后端在与正极引线设备对称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辅助引线设备,电池组的正极电连接至正极引线设备,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至负极引线设备,第一辅助引线设备与第二辅助引线设备电连接。
上述电池组包括多个串联的电池或只是单个电池。
上述电池组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且电池的正极均连接至正极引线设备,电池的负极均连接至负极引线设备。
上壳体前端的正极引线设备和第一辅助引线设备分别连接至用电器的正、负极或电路开关的两触头,同时该壳体后端的第二辅助引线设备和负极引线设备分别连接至电路开关的两触头或用电器的正、负极。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所述电池装置的手电筒,包括套装电池装置的筒体,该筒体的前端安装有一环型导线圈,该导线圈的内环电连接至电池装置的正极引线设备以及发光元件的正极,该导线圈的外环电连接至电池装置的第一引线设备以及发光元件的负极,筒体的后端连接有一后盖,后盖上安装有一环型导线圈同时设有控制电池装置的闭合/断开的电路开关,该导线圈的内环电连接至电池装置的第二辅助引线设备以及电路开关的一触头,该导线圈的外环电连接至电池装置的负极引线设备以及电路开关的另一触头。
上述筒体与后盖通过螺纹配合或卡扣配合的连接方式固定。
上述电路开关为按钮式开关或接触式开关。
上述电路开关的两触头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后盖上的导线圈的外环及内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装置的两端均具有一个辅助引线设备,当电池装置只有正极或负极引线设备和辅助引线设备发生短路时,电池装置是不会发生短路的,可以有效减少电池装置发生短路的可能性;(2)对于手电筒来说,该电池装置无论任何一方向放入,都能保证该装置与用电器接触的一端同时具有正、负极,而且该装置的正、负极都与用电器的正、负极对应,保证手电筒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装置连接用电器及电路开关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与电池装置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手电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池装置,包括壳体1及设置于壳体内的电池组,该壳体1的前端设有正极引线设备2和第一辅助引线设备4,该壳体1的后端在与第一辅助引线设备4对称的位置设有负极引线设备3,该壳体的后端在与正极引线设备2对称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辅助引线设备5,电池组的正极电连接至正极引线设备2,电池组的负极电连接至负极引线设备3,第一辅助引线设备4与第二辅助引线设备5电连接。
该电池组包括多个串联的电池或只是单个电池。
该电池组包括多个并联的电池,且电池的正极均连接至正极引线设备2,电池的负极均连接至负极引线设备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艺膑,未经张艺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94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步履式超软层插板机
- 下一篇:电液控导向调平边墙挤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