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4895.1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564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伯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伯坚 |
主分类号: | B60R25/00 | 分类号: | B60R25/00;B60R2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0385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发 汽车 防盗 暗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进入到了千家万户的生活,然后由于部分不法分子的存在,汽车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如何提高汽车停放后的安全性能,有效地避免被盗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所用的汽车防盗装置包括方向盘锁、拐杖锁、排档锁及声、光控制报警器等多种汽车防盗产品,然而这些传统的防盗器均是采用被动防盗的方式。其中,方向盘锁、拐杖锁、排档锁等机械锁对于那些熟悉锁的结构的不法分子来说难以起到防盗作用;至于声、光控制报警器是通过检测到外部的振动或光信号,再发出报警声,其功能单一、暴露性强,易被盗贼识破,若盗贼手法熟练或车主离车较远,就难以实现防盗的目的,而且这些报警器在打雷、轻微碰撞或重型汽车路过时,都会产生报警,既对他人造成无谓的惊扰,也会造成车主的麻痹。对此,汽车安保领域内的人员还开发出有很强防破译功能的芯片锁,然而芯片所普遍存在价格昂贵的问题,而且,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具有很强解码功能的解码器,破译器不断出现,极大地危及到芯片锁安全性能。
因此,开发出一种具有更高安全性能的汽车防盗锁或者其配套装置势在必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通过设置触发型防盗电路,提高车锁的防盗性能。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其包括一触发型防盗电路,所述触发型防盗电路设置有一触发端,所述触发型防盗电路还包括耦合连接的一级放大模块、二级放大模块和延时模块;
所述触发端与一级放大模块相连,所述延时电路耦合连接所述一级放大模块与二级放大模块之间。
所述二级放大模块末端连接有一PNP管,所述PNP管连接触发型防盗电路输出端正极。
其中,所述一级放大模块和二级放大模块包括至少一个NPN管,所述NPN管逐级相连。
优选地,为了有效地达到人体静电信号的增益倍率,所述一级放大模块包括三个逐级相连的NPN管,所述二级放大模块包括两个逐级相连的NPN管。
所述延时模块包括一NPN管Q3和分别连接于Q3集电极的电阻R4和发射极的电阻R5及电容C1,所述C1、R4和R5并联于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发射端。
所述触发型防盗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有一发光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D2与输出端正极之间还串联有一电阻R1。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通过设置触发型防盗电路,提高车锁的防盗性能,在触发型防盗电路中设置多极放大电路,人体静电触发信号经多级放大后,能够有效地激活汽车的油路,开启汽车动力系统,实现开车。因此,只有准确地找到了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的触发端,并实施了触发,才能正常启动汽车,从而达到提高车锁防盗性能的作用。
另外,如果在触发端安装上能够有效区别不同人的特异差别的指纹仪或者其他感应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还能有效地区分车主与不相干人员,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车锁的防盗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指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发型汽车防盗暗锁,包括一触发型防盗电路,该触发型防盗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防盗电路设置有一触发端P,另外,触发型防盗电路还包括耦合连接的一级放大模块、二级放大模块和延时模块;触发端P与一级放大模块相连,延时电路耦合连接一级放大模块与二级放大模块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伯坚,未经李伯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48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