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散热性双脚LED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3399.4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2594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贾越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越鹏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290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双脚 led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通过增加设置对流风口、采用新型导电脚材料及结合高导热底胶而获得具有高散热性能的双脚LED支架。
背景技术
传统之双脚LED支架结构可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主要包括两导电脚和设置于其中一导电脚上的反光杯40′,其中每个导电脚包括有基座部和引脚部,由一弯折槽14′将基座部分隔成固定部11′和连接部12′两部分,该固定部11′被包覆于LED胶体30′内,而连接部12′沿弯折槽14′折弯后紧贴于胶体30′的底端面(如图3)。目前,业内通过将固定部11′和连接部12′设置为具有较宽的宽度尺寸,以及于固定部11′表面设置网纹来增大其散热面积,以此来改善其散热效果,以期制作出更大功率的产品。然而,现有的双脚LED支架的散热效果有限,以至仅可制作≤0.08W的白光封装成品,范围的扩展受到这一瓶颈的限制。
本申请人基于从事多年LED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经验分析发现,其散热效果得不到进一步提升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系由于其导电脚采用的是从外到里依次为银、铜、镍、铜、铽的材质,此材质的散热性能太差;另一方面,其芯片下方的底胶采用的是导热性较差的常规底胶;再一方面系由于该连接部12′折弯后紧贴于LED胶体30′的底端面,如此造成其紧贴部位的空气未能获得有效对流,热量得不到扩散,藉而严重影响到其散热效果,使得该现有之LED支架搭配常规荧光胶与常规底胶制作白光时,在常温25°±5°、RH65%条件下持续点亮1000H成品亮度、光通量保持率仅为55-25%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散热性能的双脚LED支架,以改善产品质量、突破范围瓶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散热性双脚LED支架,包括第一导电脚、第二导电脚及胶体,该第一导电脚和第二导电脚的材质从外到里依次为银、铜,于该第二导电脚顶端设置有用于容置LED芯片的反光杯,反光杯中设置有位于LED芯片下方的高导热底胶和位于LED芯片上方的荧光胶;
其中,该第一导电脚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固定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引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一弯折槽;
该第二导电脚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固定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引脚部,第二固定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弯折槽;
该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被胶体包覆,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沿第一弯折槽和第二弯折槽折弯后紧贴于胶体的底端面;
以及,于该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便于散热风对流的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孔为两个,它们竖向排列于第二连接部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孔为圆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弯折槽和第二弯折槽的边缘入口处设置有一向外逐渐变宽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首先,通过于导电脚的连接部上设置对流通孔,利用该通孔来保持连接部上之散热风的对流,从而提升其散热效果,最终以改善产品的散热性能。其次,通过于弯折槽的边缘入口处设置有向外逐渐变宽的缺口,利用该缺口以使导电脚的折弯工艺获得最佳的力学设计,避免应力集中,改善折弯加工品质,提升产品质量。再者,通过选用纯铜材冲压成型后外镀银处理,实现一种由外到里依次为银、铜的新型材质,采用此种新型材质以大大增加导电脚的导电性能与焊接粘合性。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之双脚LED支架搭配常规荧光胶与高导热性底胶制作白光,在常温25°±5°、RH65%条件下持续点亮1000H成品亮度、光通量保持率≥95%。以至突破范围瓶颈,可制作封装0.5W或1.0W的大功率成品,更好地运用于LED路灯、LED日光灯和LED隧道灯。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之LED支架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之另一状态示图,图中的导电脚处于折弯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图4中M位置处的局部放大示图;
图7是图5的另一状态示图,图中的导电脚处于折弯状态。
附图标识说明:
11′、固定部 12′、连接部
14′、弯折槽 40′、反光杯
30′、胶体 10、第一导电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越鹏,未经贾越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33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检测装置的浪涌保护器
- 下一篇:缆线直埋下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