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0964.1 | 申请日: | 2009-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7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吉清;姜立标;肖宏伟;兰凤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K11/02 | 分类号: | B62K11/02;B62D7/20;B60G3/18;B60G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灵活性 稳定性 三轮车 及其 所用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
背景技术
在现代生活中,尤其是交通运输、娱乐、竞技场合,机动车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常见的机动车有汽车、三轮车、两轮车等,两轮车占用空间小,转向半径小,以其灵活性、便捷性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相对而言,汽车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更胜一筹,现有的三轮车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两轮车及汽车的优点,其相对于汽车而言更为灵活、相对于两轮车而言稳定性及安全性较好。但现有的三轮车包括正三轮及侧三轮两种,但其共同点都是具有一个前轮、两个后轮,一个前轮起到转向作用,两个后轮之间装有差速器,差速器将发动机的动力向两个后轮分配;现有的三轮车具有如下缺陷:
1、两个后轮之间装有差速器,使得整车的结构复杂,不利于降低整车的成本及重量;
2、当其中一个后轮出现打滑或悬空的时候,会出现空转,发动机所输出的动力无法有效的输送至另一个后轮,要克服后轮的打滑或空转现象,需要加装其它机构,会导致整车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3、前轮作为转向轮,在前轮转向时,若前轮打滑,则会使三轮车转向不灵,影响转向的灵活性及可靠性。
基于以上因素,现有的三轮车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以克服现有结构的缺陷,但在三轮车设计中,车架的设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车架的作用有:安装发动机、前悬架、后悬架、制动、转向等系统,车架对部件起到安装与支撑作用,所以车架的结构决定了整车的整体布局,也决定了整车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本实用新型对三轮车的整体布局进行改进,结构简单,且可以有效的提高三轮车的转向灵活性及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三轮车车架,包括架体,在架体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在架体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架体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在架体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转向杆支撑导管与架体左侧、架体右侧的距离相等。采用该车架装配的三轮车的结构是:
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包括车架、发动机、悬架、车轮、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在车架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发动机连接在发动机支撑部上,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与车轮连接;所述悬架包括左前悬架、右前悬架、后悬架,所述车轮包括左前轮、右前轮及后轮,在车架头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车架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左前轮通过左前悬架与左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右前轮通过右前悬架与右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后轮通过后悬架与后悬架支撑部连接;在车架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杆、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转向杆插于转向杆支撑导管内并分别通过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与左前轮、右前轮连接;转向杆、后轮均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三轮车尾部中央为后轮,头部左右两侧分别为左前轮、右前轮,转向杆装于转向杆支撑导管内且居中,三轮车只有一个后轮,省去了差速器,结构简单,前方两个为转向轮,转向可靠且稳定性好,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位于三轮车中央,使乘坐人员的重量在左、右侧均布,进一步提高三轮车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结构是:
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位于另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的前下方;所述转向杆也为至少两个,各转向杆之间通过万向节连接。分段式结构可方便设置,使上部的转向杆朝向驾驶人员以方便操作,并保证下部的转向杆将转向动力传递到转向拉杆。
在所述转向杆的下端设有一个联动件,该联动件的中部与所述转向杆固接,其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铰接;该联动件为等腰三角板,该等腰三角板的顶角与所述转向杆固接,另两个等边角分别与所述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铰接,该结构简单,并保证转向动力均匀的分配到左右两侧。
该三轮车还包括有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后中央减振器,在所述车架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减振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在所述车架尾部的中央设有后减振器支撑部;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的一端分别与左前减振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前悬架、、右前悬架连接;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后中央减振器均为螺旋弹簧减振器,由于采用后中央减振器,可留出大量的空间,方便左排气管、右排气管的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09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