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及其所用车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050964.1 | 申请日: | 2009-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47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吉清;姜立标;肖宏伟;兰凤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K11/02 | 分类号: | B62K11/02;B62D7/20;B60G3/18;B60G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灵活性 稳定性 三轮车 及其 所用 车架 | ||
1.一种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包括车架、发动机、悬架、车轮、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在车架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发动机连接在发动机支撑部上,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与车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包括左前悬架、右前悬架、后悬架,所述车轮包括左前轮、右前轮及后轮,在车架头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车架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左前轮通过左前悬架与左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右前轮通过右前悬架与右前悬架支撑部连接,后轮通过后悬架与后悬架支撑部连接;在车架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杆、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转向杆插于转向杆支撑导管内并分别通过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与左前轮、右前轮连接;转向杆、后轮均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至少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位于另一个所述转向杆支撑导管的前下方;所述转向杆也为至少两个,各转向杆之间通过万向节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向杆的下端设有一个联动件,该联动件的中部与所述转向杆固接,其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转向拉杆、右侧转向拉杆铰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该三轮车还包括有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后中央减振器,在所述车架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减振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在所述车架尾部的中央设有后减振器支撑部;左前减振器、右前减振器的一端分别与左前减振支撑部、右前减振支撑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左前悬架、、右前悬架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架包括左悬架上横臂、左悬架下横臂,所述右前悬架包括右悬架上横臂、右悬架下横臂,所述左前悬架支撑部至少包括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及左前悬架下支撑部,所述右前悬架支撑部至少包括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及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左悬架上横臂、左悬架下横臂、右悬架上横臂、右悬架下横臂分别与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铰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均为两个,两个所述左前悬架上支撑部、左前悬架下支撑部、右前悬架上支撑部、右前悬架下支撑部分别沿前后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撑部为设于所述车架尾部左、右两侧的两个转轴孔,所述后悬架为叉式悬架,该叉式悬架的前端通过转轴安装于转轴孔内,叉式悬架的左叉、右叉分别所述后轮轮轴的左侧、右侧活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两条沿前后方向的左侧底边梁及右侧底边梁,在左侧底边梁、右侧底边梁的上方分别设有左侧上弯梁、右侧上弯梁,左侧底边梁与右侧底边梁之间、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弯梁之间均通过横梁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高转向灵活性、高稳定性的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弯梁从头部至中部逐渐变高,所述左侧上弯梁与右侧上弯梁从中部至尾部先急剧下降后再向尾部平齐,并在该平齐部位设有鞍式座椅支撑部,在该鞍式座椅支撑部上安装有鞍式座椅,该鞍式座椅与车架左侧、车架右侧的距离相等.
10.一种三轮车车架,包括架体,在架体上设有发动机支撑部,其特征在于,在架体头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左前悬架支撑部、右前悬架支撑部,在架体的尾部设有后悬架支撑部;在架体上还设有转向杆支撑导管,转向杆支撑导管与架体左侧、架体右侧的距离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05096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