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喀斯特地区防雷接地网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304207.7 | 申请日: | 200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0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罗飞;谢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南源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16 | 分类号: | H02B1/16;H02B5/01;H01R4/66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02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喀斯特 地区 防雷 接地 结构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雷接地网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喀斯特地区防雷接地网 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对变电站原地网设计规范要求规定,满足变电站地网电阻值必须限定值小于等于 0.5欧姆。但变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地质土壤情况不同时,电阻率的变化范围也会有较大 的差异,例如在岩石地区或喀斯特地区,前者是因硅含量过高而导致电阻率过低,后者者会 因为地质中的岩石断层而影响电阻率。同时由于防雷接地网多在现场施工,在这种电阻值不 定的环境下,现多采用扩大地网面积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施工时受土地大小的限制,且因地 质原因而造成的电阻值变化较难估算,使地网电阻值降低到规程规定范围比较困难。另一种 是改变地质电阻的方法,如一种以铜管为主体,内部加入电解质,通过排泄孔释放电解液, 活性调节周围土壤电阻率的接地模块,它既考虑了防腐又有良好的降阻效果,确实是一种较 好的接地材料,但这种方法第一存在价格较高;第二由于喀斯特地区岩石断面较多,铜管内 的电解液有限在遇到喀斯特地区地质断面时无法相连,形成断层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 适应满足喀斯特地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喀斯特地区防雷接地网施工,且阻值改变效 果好,施工价格较低的喀斯特地区防雷接地网的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 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喀斯特地区防雷接地网的制作方法是先在需埋设防雷设备的区域 开设深井,并将开设有渗透孔的金属电极放入深井之内,然后将降阻材料从金属电极注入, 利用金属电极的渗透孔进入并填满深井。
在开设深井时先对深井的地质层进行采样,并根据地质层采样结果开设金属电极上的渗 透孔,使放入深井的金属电极上的渗透孔位置与地质层中具有岩石断面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的降阻材料为物理降阻剂,如改良膨润土。
喀斯特地区防雷接地网的结构包括喀斯特地区防雷区域,在喀斯特地区防雷区域上开设 有深井,在深井内设有空心管状的金属电极,在深井及金属电极内设有降阻材料。
深井上具有岩石断面层,在金属电极上设有渗透孔,渗透孔的位置与岩石断面层的位置 相对,在岩石断面层内有降阻材料。
在金属电极的底部设有渗透孔。
深井的孔径为Φ60~Φ110mm。
金属电极的管径为Φ35~Φ100mm。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通过在喀斯特地区需埋设防雷设备的区域开设深井,并将开设 有渗透孔的金属电极放入深井之内,然后将降阻材料从金属电极注入,利用金属电极的渗透 孔进入并填满深井,这样本发明在现场施工时就可利用降阻材料将喀斯特地区的地质断面层 填满,提高金属电极周围地质的导电性能,达到变电站地网电阻值的要求;在开设深井时先 对深井的地质层进行采样,并根据地质层采样结果开设金属电极上的渗透孔,使放入深井的 金属电极上的渗透孔位置与地质层中具有岩石断面的位置相对应,这样从渗透孔出来的降阻 材料就可优先填满地质断层,可进一步提高金属电极周围地质的导电性能。同时本发明还具 有结构、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越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先在喀斯特地区防雷区域1处用钻井设备开设深井2,深井2的孔 径为Φ60~Φ110mm,在钻井时对深井2的地质土层进行采样,寻找岩石断层,后然根据深井 2的深度制作空心管状的金属电极3,金属电极3由铜管制成,其管径为Φ35~Φ100mm,并根 据地质层采样结果开设金属电极3上的渗透孔5,使放入深井2的金属电极3上的渗透孔5位置 与地质层中具有岩石断面层6的位置相对应,将金属电极3放入深井2后,利用灌浆设备与金 属电极3相连接,使降阻材料4沿金属电极3上的渗透孔5压入并填满深井2及岩石断面层6,所 用的降阻材料4为物理降阻剂,如改良膨润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南源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南源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42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
- 下一篇:视频导航方法与视频导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