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300962.8 | 申请日: | 2009-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1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聂剑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17/00;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的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各种便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等。为提高便携性,人们通常会采用可充电电池给便携式电子装置供电。当需对该便携式电装置充电时,人们可采用充电器对其充电。现有的充电器一般需通过电源线缆连接电源和便携式电子装置给充电电池充电,操作不方便。另外,便携式电子装置一般需采用特定的、对应的充电器。如此,用户就需要随身携带充电器,否则,将出现可充电电池因电量耗尽而无法及时找到对应充电器的情况,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无线充电的充电系统。
一种用于给电子装置充电的充电系统,该电子装置包括一个蓄电装置。该充电系统包括一个用于与交流电源电连接的充电发生器、一个与该蓄电装置电连接的充电接收器及至少一个磁芯。该充电发生器包括第一线圈,该充电接收器包括第二线圈及与该第二线圈电连接且对该蓄电装置充电的电流转换及充电模块,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之其中一个线圈套设该至少一个磁芯,该第二线圈与该第一线圈耦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充电系统,在需对电子装置充电时,通过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耦合而在第二线圈产生的感应电流给电子装置进行无线充电,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且该至少一个磁芯可加强电磁感应强度从而提高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充电系统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充电系统沿III-III线的部分截面图。
图4为图1中的充电系统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充电系统做进一步的说明,举以下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给电子装置200充电的充电系统100。所述电子装置200包括一个蓄电装置21及一个盖体22。该盖体22开设有第一通孔22a。
该充电系统100包括一个充电发生器10和一个充电接收器20。该充电接收器20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200内且贴设于盖体22,如此可以保持电子装置200外部美观。该充电发生器10用于与交流电源(图未示)电连接,以产生用于对电子装置200进行无线充电的变化感应电磁场。
请结合图4,充电发生器10包括外壳110,第一磁芯120、第一线圈130及四个磁铁140。该外壳110采用塑料制成,其设有凹陷部110a,该凹陷部110a开设有第二通孔110b。该第一磁芯120可选自铁、镍等材料,其包括本体120a、及与该本体120a大致垂直延伸的凸柱120b。该凸柱120b设置于该本体120a的中心,该凸柱120b通过该第二通孔110b从该凹陷部110a中突出,如图2及3所示。
该第一线圈130套设于第一磁芯120的本体120a。第一线圈130包括多匝绕线且该多匝绕线位于同一平面,该平面与该本体120a所在的平面平行,如此可降低充电发生器10的高度。该四个磁铁140贴于外壳110的内表面上,且四个磁铁140两两呈斜对角固设在第一线圈130及第一磁芯120的周围。
该充电接收器20包括第二磁芯210、第二线圈220、与该第二线圈220电连接且对该蓄电装置21充电的电流转换及充电模块230、四个铁块240。该第二磁芯210固定在第一通孔22a内且第二磁芯210的一端面与盖体22的外表面持平且从盖体22的外表面暴露出来,如此设置,可使凸柱120b通过该第二通孔110b从该凹陷部110a中突出以在充电过程中与第二磁芯210相接触。该盖体22与该第二磁芯210可采用双注射模塑(Double Shot Molding)方法成型,其使电子装置200与第二磁芯210的装配性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3009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FT-LCD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新型建筑组装合成墙体及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