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型三元乙丙防水片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264950.4 | 申请日: | 2009-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5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明;胡昕;卜正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3/16 | 分类号: | C08L23/16;C08L61/14;C08K13/02;C08K5/09;B29C47/00;B29C47/92;C09K3/18 |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三元 防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水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燃型三元乙丙防水片材及其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三元乙丙橡胶是乙烯、丙烯和非共轭二烯的三元共聚物,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耐臭 氧和耐热特性。为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提供了优良的耐候性、耐臭氧、耐化学介质腐蚀 及耐高低温性能,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已久,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屋 面和地下防水工程,以及水池、隧道和垃圾填埋场等土木建筑和市政工程,无论是技术性 能、使用寿命,还是经济性,都为防水界所公认。但同大多数高聚物材料一样,三元乙丙 橡胶也很容易燃烧,纯橡胶的氧指数只有19左右。
无论是在屋面还是地下室的施工中,三元乙丙防水片材施工时都会用到溶剂型粘合 剂,以屋面防水为例,施工完毕后三元乙丙防水片材被覆盖屋顶表面,由于建筑工程施工 环境复杂,时常出现交叉施工及装修工程中使用电焊等明火作业工作,一旦触及防水层表 面,很容易引起燃烧并蔓延成火灾灾难,对人员和建筑物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在国内这 种情况时有发生,此欠缺由阻燃性差所致。
另外,三元乙丙防水片材在未施工时是以卷状的形式存放的,在卷取及存放时,不可 避免地会受到拉伸。此外,由于三元乙丙防水片材在施工后受阳光照射而吸收太阳辐射及 环境的温度,因此三元乙丙防水片材温度会迅速上升,在夏季,温度最高达80度以上, 如果该拉伸变形在施工时不能迅速回复,那么该变形将在高温下缓慢回复,从而导致面积 的收缩。该收缩一方面会导致内应力的产生,从而加速老化;另一方面会导致粘合的失败, 特别是接缝部位的粘合失败,从而对防水层的完整性构成致命的威胁,此弊端由变形系数 大引起。
目前,三元乙丙防水片材主要存在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变形系数大和阻燃效果差的欠 缺,因此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文献检索,检取的文献如A).中国发明 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92226C介绍了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的制备方法;B).授权公告号 CN100357348C披露了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及其生产方法。
上述文献A)对提高粘结性能避免搭接处开裂和增强防水的可靠性有所建树,但配方 复杂和不具有阻燃性系其缺憾。上述文献B)对改善断裂拉伸强度(MPa≥4.9)、伸长率(% ≥472)和撕断强度、不透水性以及耐腐蚀和耐菌等具有优势,但未给出改善阻燃性和抗 变形或称低永久变形的技术启示。
随着人们对建筑设施要求的日益严苛,三元乙丙防水片材的低永久变形性及阻燃性 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鉴此有必要对已有技术中的三元乙丙防水片材作合理改进,下面将 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改善阻燃性并且具有低永久变形效果而藉以体现 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理想的防水性的阻燃型三元乙丙防水片材。
本发明的还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阻燃型三元乙丙防水片材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 步骤简练并且能保障所述阻燃型三元乙丙防水片材的技术效果的全面体现。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阻燃型三元乙丙防水片材,其是由以下重量份 数的原料组成:
三元乙丙橡胶 100~127份;
补强剂 65~95份;
填充剂 40~50份;
活化剂 3~5份;
硬酯酸 0.8~1.2份;
增塑剂 25~32份;
阻燃剂 15~25份;
硼酚醛树脂 5~15份;
防老化剂 1~1.5份;
交联剂 2~5份;
硫化剂 1.2~1.65份;
复合促进剂 2.3~4.2份。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三元乙丙橡胶为通过溶液聚合法得到的三 元乙丙橡胶和通过气相聚合法得到的三元乙丙橡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常熟市三恒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49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