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有基因的磷酸钙复合纳米粒及其制法与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0910264114.6 | 申请日: | 200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9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余江南;曹霞;徐希明;苏伟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02 | 分类号: | A61K47/02;A61K47/32;A61K48/00;C12N15/87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黄嘉栋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载有 基因 磷酸钙 复合 纳米 及其 制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一非病毒基因传递系统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载基因的磷酸钙复合纳米粒的制备、分离及其在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传递。
背景技术
基因治疗是以基因转移为基础,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基因治疗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基因传递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GDS)。一般,GDS可以分为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病毒型GDS所用的病毒主要有:慢病毒(参见:Hyun-Joo Lee,Yong-Soo Lee,Hye-Sun Kim,et al Retronectin enhanceslentivirus-mediated gene delivery into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J].Biologicals,2009,203-209)、腺病毒(参见:Wei-Wen Hu,Michael W.Lang,Paul H.Krebsbach.Digoxigeninmodification of adenovirus to spatially control gene delivery from chitosan surfaces[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9,135(3):250-258)等。虽然病毒型GDS转染效率高,但由于该系统存在的自身局限性,如:能诱导宿主免疫反应、具有潜在的致瘤性、装载容量有限、代价高等,特别是1999年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出现首例运用腺病毒载体致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参见:Roy I,Ohulchanskyy TY,Bharali DJ,et al.Optical tracking oforganically modified silica nanoparticles as DNA carriers:a nonviral,nanomedicine approachfor gene delivery.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2):279-284),其安全问题迫使人们对病毒型的GDS的选择持更为谨慎的态度,目前,在严格控制病毒型GDS临床应用的同时,人们把注意力和希望逐步转向非病毒GDS的研究和应用。
非病毒载体目前常用的如脂质体及多聚阳离子聚合物,多聚阳离子聚合物有多聚氨基酸,壳聚糖(参见:Ximing Xu,Capito RM,Spector M.Plasmid size influences chitosannanoparticle mediated gene transfer to chondrocytes[J].J Biomed Mater Res A.2008,84(4):1038-48),阳离子明胶[5](参见:Ximing Xu,Capito RM,Spector M.Delivery ofplasmid IGF-1 to chondrocytes via cationized gelatin nanoparticles[J].J Biomed Mater Res A.2008,84(1):73-83)等。但脂质体和多聚阳离子聚合物在体内外的不稳定性及高浓度时存在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开发具有安全高效的基因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2641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